论宠儿爵士乐式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docVIP

论宠儿爵士乐式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宠儿爵士乐式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

论宠儿爵士乐式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   摘要:托妮?莫里森(Tony Morrison)的巨作《宠儿》(Beloved)是一部具有明显爵士乐风格的开放性文本。本文试图将爵士乐的三大音乐特色――“摇摆”、多种乐器“即兴演奏”和“独特的声音”与《宠儿》中独特的叙事策略相结合,全面系统地阐释小说中爵士乐风格的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探寻黑人小说与黑人音乐的完美结合中所赋予的美国黑人文化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爵士乐;叙事策略;文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5   引言   托妮?莫里森是一位以黑人命运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把“一个世纪来本民族人民的命运作为关注的目标,写出了他们在种族主义阴魂依然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不幸遭遇”[1]2。   《宠儿》这部巨作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众多评论家的青睐。目前国内对《宠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主题、意象、身份分析和女性主义解读等方面,而对这部作品与黑人音乐之间关系的论述却寥寥无几。黑人音乐是黑人文化中的大音乐背景,而爵士乐作为黑人音乐的典范在黑人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爵士乐(Jazz)是西非黑人被贩卖到美国,远离其自然环境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2]它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密西西比河畔港埠新奥尔良,迄今为止已有百年历史。在它之前是一些更早出现的美国黑人音乐(如蓝调,福音歌曲),而这些音乐是美国植根于非洲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在现实中的遭遇创作出来的。“爵士乐是一种由弹奏者即兴演奏的,带有强音韵的音乐”[3],是在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即散拍乐)的基础上,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的。   爵士乐是黑人表达其民族文化和情感的一种特色载体,承载着百年来黑人民族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从南方的种植园走向北方工业城市,从黑人社会走向全美国,经一百数十年发展,最终形成为代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文化精神的经典”[1]107。   从小就深受黑人音乐熏陶的莫里森“熟练地把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诉诸笔端,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文学的内容,把音乐主题融入创作中”[4]。在《宠儿》中,莫里森有意识地将爵士乐的音乐风格特征自然地带入小说叙事和文本中。爵士乐具有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摇摆”(swing)、多种乐器“即兴演奏”和“独特的声音”。莫里森在《宠儿》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上运用此音乐特征和文本的融合,充分展示了一曲奴隶制下黑人生命的动人旋律,继承弘扬了黑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听觉的盛宴。同时,莫里森将蓝调和福音音乐所表达的音乐主题融入小说中,创作了爵士乐风格的文本,用韵律揭露了奴隶制在黑人身心上永久的创伤,唤醒了黑人无法面对的痛苦回忆,激起黑人对奴隶制有声的控诉。   一、爵士乐式叙事策略   1无“线”情节――“摇摆”(swing)   《宠儿》这部小说采纳了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没有线性展开的情节,没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整篇的布局正如一曲爵士乐。开篇突如其来,没有章节表示,没有标题,章与章之间也没有明显的过渡,“仿佛一下子把读者放在一曲爵士乐纷乱复杂的音符中”[5]279。这反映了作者刻意表达的即兴内容。初读小说我们只知道一个叫“一百二十四号”的房子里住着祖母贝比?萨格斯,母亲塞丝和小妹妹丹芙,还有一个让人不明就里的鬼魂――宠儿。这个鬼魂从哪里来,为什么来,保罗?D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初读前几章你不禁会有一大堆悬念和疑问,让你捉摸不透。这种初读《宠儿》的纷乱感来自叙事的节奏和速度。大量看似支离破碎和各不相干的信息扑面而来。124号里住着一对母女,两个儿子离家出走;保罗?D出现;女人背上长着一颗苦樱桃树;奶水被抢;男人与女人的结合;小女儿丹芙的秘密小树林……   莫里森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到“活人与死者的鸿沟并不存在,现在与过去的鸿沟也不存在”[6]。随后的章节中莫里森带读者穿梭于活人与死者、过去与现在之间。正如爵士乐中的第一大特色――“摇摆”,带着读者的目光和身体从过去摇摆到现在,再从现在摇摆到过去,从活人到死者,再从死者到活人。一左一右,犹如摇摆的节奏,让读者的身体跟着节奏打拍子或随之起舞。叙述任意的流淌,更多的事实出现却不做相应的解释。保罗?D住进了124号,婴儿的鬼魂被他驱赶出去了,三人一同去参观城里的狂欢节,“一个穿戴整齐的女人从水里走来”[7]59,“宠儿的眼睛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塞丝”[7]67。这是对现实和活人的描述,现实中也穿插着塞丝对过去和死者的回忆:塞丝和黑尔在甜蜜之家结婚,却没有结婚仪式;塞丝对自己死去母亲的回忆―一个身体上烙着圆圈和十字的女人;黑尔躲在厩楼上眼睁睁地看着塞丝奶水被抢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