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族题材电影意象叙事策略
论民族题材电影意象叙事策略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旨在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象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自然意象和民俗意象参与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重要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自然意象;民俗意象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3-0179-04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反映,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所以作为电影的一种独立的题材的重要依据,所以凸显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内容和创作导向。那么如何建构,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法,这是此类电影艺术家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分析他们的作品,可窥出其中的规律。笔者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精细研读,从电影叙事层面的理论来分析这些影片所采用的叙事策略,结果发现采用意象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叙事策略。
一、“意象叙事”从文学到电影
“意象”是中国叙事传统中的重要概念,“叙事作品之有意象,犹如地脉之有矿藏,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之矿藏”。意象叙事由最初的诗歌领域逐渐渗透进入小说、戏剧等叙事文体作品中。后来电影诞生,中国的电影创作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意象叙事也就进入了中国的电影创作中,既是电影叙事的内容,也是一种电影叙事手法。文学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来叙事的,其意象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设置都得依靠文字符号进行描述,读者对意象的理解需要抽象思维的意指。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具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意象是可见可闻的,强调了意象的客观物象性的形象性真实,电影中独特的意象造型一方面固然给观众以新颖的视觉冲击力,但另一方面其创造的主旨却在于“立象以尽意”,以表达创作者的感悟、情感和理念,体现出一定的审美思维方式与哲理价值取向。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景观和民俗风情,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现不能像纪录片或民族志电影那样纯客观自然地、展览式的记录少数民族文化。故为了既能体现少数民族浓郁的异域文化,又能为观众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传达导演的主观意念,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作为影片的意象叙事,成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常用叙事技巧。
二、意象选择原则
根据构成意象的物象的来源,杨义先生将意象的类型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文化意象和神话意象五大类。本文则从自然意象、民俗意象两个主要方面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意象叙事的策略。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物象和民俗风情丰富繁杂,不可能都进入影片,这就涉及到编剧和导演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问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意象的选择方面,编导们一般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关于意象本体的。选取具有特异的、鲜明特征的物象。对这个原则的遵循一般体现在所选择的客观物象与影片反映的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民族的特征或者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物象。如反映蒙古族的影片中,草原、蒙古包、马、马头琴、摔跤、那达慕大会等是常采用的意象;反映藏族的电影中,布达拉宫、圣山、哈达、转经轮、喇嘛、秃鹰、锅庄舞等是常用的经典意象。再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民俗,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及各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歌舞等民俗物象,成为影片选择的重点意象。
第二个原则是涉及意象本体与叙事肌理的关系。选取的意象处在各种叙事线索的结合点上,作为叙事过程关心的一个焦点,发挥情节纽带的作用。作为虚构的叙事艺术,电影是导演的主观意图的影像呈现,导演选取意象不单是为了简单的表象,而且要利用意象推动情节的发展以表情达意。当然,影片中的意象不是所有的都参与到叙事情节中去,有的是为叙事服务的,但导演总要从中选取能推动叙事发展的意象,对其进行精心建构。电影《季风中的马》中,“马”是导演选择的意象,但并不是影片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而是让“马”发挥情节纽带的作用,以“卖马”来联结主人公乌日根家庭的生存危机(草原沙化,无法继续放牧,儿子没钱交学费);以朋友“赎马”来联结乌日根对草原的眷恋;以“放马”来联结乌日根不得不离开草原,搬进城市的无奈。“马”这一意象推动了在草原沙化的现实面前乌日根不得不离开传统的生存方式的心理挣扎过程。
第三个原则是指涉意象的内涵。选取的意象既要注意它在情结上的贯通能力,又要注意它在意义上的穿透能力。电影中的意象与诗歌中的意象功能相似,导演选取的意象不仅要考虑到意象本体的物象特征,发挥意象(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