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歌构思理论及其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古典诗歌构思理论及其实践

论古典诗歌构思理论及其实践   内容提要 古典诗歌追求结构的圆美流转,这在构思阶段已充分显示。大体说来,古典诗歌的结构策略分三个层次:立意为先,激活神思逸想;灵觉机遇,批准切入角度;贯通意脉,选定主导意象。本文即通过对这三类层相递进、互为依存的构思策略的考察,来探讨古典诗歌结构体系的核心内涵。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构思 立意 切八角度 主导意象   作者骆寒超,男,1935年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玉兰,女,1965年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华 321004)   古典诗论有曰,为诗为文之道“结构第一”①,结构中“构思为先”②,构思时“必先命意”③造境,“意定而后谋局”,局定后“于是从首至尾,一路结构,惨淡经营,迨全诗在胸,下笔迅写。”④可见,古典诗论家在谈结构时是把它作为构思、造境与布局的综合形态来对待的。因此,对古典诗歌的结构策略进行梳理,也当从构思论、造境论与布局论三方面人手。   本文综合散见于诗话、词话中的相关论述,结合古典诗词创作实践,从重立意发想,抓切入角度,定主导意象二个方面,探讨古典诗歌中的构思理论及其表现。      一、重立意发想      在古典诗学理论中,立意不仅是构思的头等大事,也是全诗命脉之所在。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他还认为,无论何种题材,“寓意则灵”⑤韩驹在《陵阳室中语》中提出“作诗必先命意”,认为“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隶;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否则,“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多不属。”那么这“意”由何而来呢?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四十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则“意”显然是诗人受现实生活的感发而获得的思想感情,它往往与“情”、“志”、“神”相通,兼指生命体特具的“情”――情绪,“志”――精神和“神”――直觉,这就比单独的“情”、“志”、“神”更具有生命意味、灵魂感应的特征。所以古典诗学的构思理论总是以立意为起点,为决定全局创构工程及美学价值之基础的。“不能命意者,沾沾于字句,方以避熟趁生为工。若知命意,迥不犹人,则神骨自超,风度自异。仅在字句求新者,犹村汉著新衣,徒增丑态而已。”⑥   构思以立意为主,这“意”贵在“新”。欧阳修《六一诗话》记梅尧臣论诗语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李渔在《窥词管见》中亦持“词意贵新”说,而词意之新在他看来又可分为意新、语新、字句之新三种,三者中又以“意新为上”。   从立新意到造新意,时常须借某些外在手段,方能使有些原本并不那么新的“意”能新⑦人耳目。《柯亭词论》中蔡嵩云提出:“小令犹诗中绝句,首重造意。”并说:“作小令须具纳⑧须弥于芥子手段,于短幅中藏有许多境界。”这是因为小令精致的体裁所决定的压缩性意境强化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兴发感动功能。其“意”纵使并不十分新也因了能以浓缩的象征出之而特具“出新”之感。不过“立意”也好,“造意”也好,其“新”毕竟还是具有客观标准的。古典诗学家就对“新”“意”提出两条标准。其一是,这“意”必须是穷通人道的。所谓穷通人道,首先要求“诗中须有人”。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夫子言诗,并不出于哀乐之情也。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这就是说,构思必先立的意应该是随人之境遇而引发的“心之哀乐”,哀乐之情乃人性的自然体现,自有人道之尊严,所以提倡诗必须写真实的人,也就是对穷通人道之“意”的追求。对此观点清代佚名作者所撰《静居绪言》中有更深入的阐释:“诗,人情也。人道以夫妇始,故多帏房燕婉之辞。《离骚》有风人之思,故托之美人香草,以见其悯世嫉俗之志。”由此说来,“意”乃是最能穷通人道的“人情”,即来自人间社会关系之情和出于人性终极要求之情相复合之情。由于这种人情化之“意”最真实地存在于人世间日常生活中,因此,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认为这种“人情”之新并不在“寻常闻见之外”,而是在“习见习闻”中。所以一个诗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习见习闻”的现实中发现并真情地表现人情,也就会获得高标准的“意新”。不过这类出新的“意”毕竟来自于现实层面,幅度不大,也不能够深远。因此,古典诗学提出“意新”的最高标准是“天人之合”。“天人之合”是中国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想,一般称为“天人合一”。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曾对这一哲学思想作了这样的阐释:      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观念,即“天人合一”。 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 天人合一境界,……天人既无二,于是也不必分别我 与非我。我与非我原是一体,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 我分开。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融为一 片。西洋人研究宇宙是将宇宙视为外在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