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说学生作文过程中两种心理状态
试说学生作文过程中两种心理状态
摘 要:学生写作时存在两种心理状态:一为沉浸状态,一为反思状态。成熟的写作者都是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了解两种心理状态对写作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启学情分析的新视角;二是加强过程指导的针对性;三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关键词:写作教学;心理状态;沉浸状态;反思状态
一、案例呈现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世间万物总有自己的位置,有的看似在中心,其实已在边缘;有的感觉在边缘,其实是在中心;有的起初渴望活在中心,后来却习惯活在边缘……边缘与中心的变化,体现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更体现了个体的心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习作】
从荒凉走向繁华
舟子
茫茫的原野一望无际,罡风携着碎石游飞在荒凉的戈壁之间。不远处显出一个渺小的人影:一位少年风尘仆仆地跋涉而来。罡风不解地问道:这片戈壁对你来讲茫茫无际,你为何走来?又走向哪儿去?少年慢慢张开干裂的双唇,吐出坚定的字眼:戈壁的中心有片繁华的绿洲。说罢扬长而去,罡风不禁失声。
出生在荒凉并不能阻碍我们向往繁华的中心,只要心有所向,繁华并不遥远。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出身贫农之家,家中姊妹兄弟十三人,生活得很艰辛,然而贫困与愚昧丝毫没有侵蚀他纯洁坚毅的内心。一次,他听说写文章可以赚钱,而他深知刈稻的艰辛换取的钱很微薄。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作家告诉了父亲,谁知他的父亲并不理会,笑他异想天开,种好眼前的田才是取财之道。当然,林清玄小小的心中已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能破土而生。这个温度就是在他十几岁时,他通过观察感悟生活,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去投了稿,一眼被编辑相中。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坐在破烂的屋子里,他的文章如一只只飞鸟,衔去了他的心思,也衔来了财富,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荒凉的边缘就这样成了繁华的中心,林清玄散文中的“真善美”也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
那么住在繁华中心的人呢?他们被金钱与荣誉包围着的身心,还有前进的动力吗?也许大部分人没有,可有个例外,那就是陈美。
陈美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外人看来,她的一生风光无限,她的生活一定美如天堂。然而,她怀着对滑雪的热爱,毅然放下小提琴,在瑞士雪山边买下一座小木屋,苦练滑雪。一练就是三年,终于,当世人再次在荧屏上看见她,是在索契冬奥会的赛场上。她那潇洒的滑雪姿态赢得了阵阵掌声,她说她渴望创新,渴望挑战与前进,渴望超越自我。她从繁华的中心走出,走入清苦孤独的边缘领域磨炼自己,最终走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无论是林清玄还是陈美,无论是出身贫寒还是早已功成名就,他们都体现出对梦想的执着与追念,强大的恒心与毅力。因此,边缘的荒凉可以转化为进入繁华中心的动力,而繁华的中心也可以成就真正的心灵上的繁华。只要我们有信念,持之以恒,就不再会是边缘之人,也可以成就心灵的繁华!
罡风放慢了脚步,尘定沙落,他想助少年一臂之力,让他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荒凉走向繁华。
【印象】
习作《从荒凉走向繁华》我最初是从试卷上见到的,卷面整洁,书写规范,相信能给阅卷老师留个好印象。细读全文,觉得作者文字基本功比较扎实,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像模像样,描写、议论夹在一起,尽管有文体感不强之嫌,但我觉得还可以原谅,学生写作时读材料展开联想,想到一个意象,便从意象开始写,这是很自然的事。假如由一个意象想到另一个意象,浮想联翩,敷衍成文,走的便是文学散文的路子;若是从所写“意象”中抽取了“思想”,由此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还是可以写成大家认可的“议论文”。问题是“沙漠”之于“绿洲”跟“边缘”之于“中心”两者形象不甚严丝合缝。此外,文章主体部分的两个用例也值得再斟酌。阅卷老师给这篇作文评了45分,照平时作文评分的尺度,45分已是一个中上的分数。
舟子同学拿这篇考场作文给我看,不是为分数来的,我关心的也不是评分得失,而是想了解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作者把文章写成了这个样子。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对话】
笔者 第一段描述的景象很壮阔,很有文艺范,你是怎么想到的?
舟子 看到这个题目后,脑海里一下蹦出了一个在沙漠跋涉的少年的形象,很激动,提笔就写,越写越激动,自己也被这样一个形象感动了。(微笑)
笔者 那么,为什么不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通过描述少年寻找绿洲的经历来演绎话题?
舟子 写完一段,才意识到这样写缺乏储备,难以终篇。只能回到举例说理的路子上来。
笔者 你知道变通,很不错,比我学生时代写作文强。我那时在写作课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