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性价值实现三个途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德性价值实现三个途径

试论德性价值实现三个途径   摘要:德性价值的实现有多种途径。而德性价值主体化、德性价值社会化、德性价值制度化是德性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榜样的教化、舆论的推介和制度的规范,使得德性价值得以贯注,使得人们消化、容受德性。   关键词:德性价值;实现;三个途径      孙冶让说:“德行,内行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德性付诸为“行”,才真正落实了德性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使德性的价值获得真正的落实呢?我们认为,德性主体化、德性社会化、德性制度化是德性价值落实的3个主要途径。      一、德性价值主体化      所谓德性价值主体化就是使德性内化为个体的言行举止。虽然,一般而论,德性是人的德性,是主体的德性,但德性并不天生与主体融为一体,有时甚至相背离。生活中,常有背离德性作恶之人,德性就远离于他,因此,德性主体化,就是使德性成为主体的内在品质和内涵。那么,德性主体化何以才能达到呢?   首先,确立“善”在心中的信念。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都是强调德性的自我信赖、自我挺立。《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孺子掉井而生恻隐之心的叙述。其中讲到,任何人看到小孩掉入井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滋生恻隐之心而纵身下井去营救。这是人之本有德性的自然流露,是不需要教育的,用孟子话讲,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因此,孟子批评那种不行德性的人是有意不为而非不能,他甚至向世人宣告,良心善性就在心中,人人自有,不必他求,只要“尽心”即可。二程也认定德性是一种内在,无须外求。二程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既然自信自心本善,那么就不应浪费精力到身外寻找,只须尽敬即可。陆九渊对善在心中尤为坚信,并鼓励他的学生自作主宰。他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人人都应做自己的主人,致力善事无需旁骛,无需左顾右盼。王阳明也主张人一定要坚信善在我心:“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因为如果人确信至善之德在吾心,其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亦就免掉了。可见,确立“善”在心中的信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事实上,坚信“善”在心中,对德性具有不变的信念,是人成为德性人的基本前提。   其次,慎修其身。道德主体化,需要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道德主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德性境界的手段。那么,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什么呢?克己、修己、正己是孔子提出的修养方式。“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就是自我控制、自我调适;“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修己就是勤于修炼,不断学习和提高修养。“吾日三省于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正己就是不断检讨自身:对人忠心否?对朋友是否讲信用?就是要向贤者看齐,见不齐者就反省是否也有类似不良行为。个人独处是最危险的时候,说不定哪一刻邪念涌向心头。对此,《中庸》要求每个人在独处时,也要慎其所行,不可有侥幸心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君子在人所不能见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人们不能听到的地方,要畏惧在意。因为没有恶不是从隐微逐渐变大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要“慎独”。人有喜怒哀乐四情,喜、怒、哀、乐四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也才使人谨修其身,而要做到“中”,需要“敬”;“敬”而无失才能把喜、怒、哀、乐抑制在未发状态。因而,王阳明对慎修其身的要求尤为严格,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来,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这就是说,省察克治以修身,要做到时时警惕、处处注意。一旦见到好色、好货、好名之诸恶,必须狠、快、尽地将其消灭。如能依照王阳明所教去做,何愁身心不修呢?   再次,良心审判。道德主体化,需要良心审判机制。良心审判是内在的,良心对主体行为不断进行检讨与评价。良心审判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善(德性)对自我行为的德性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正如美国《韦伯斯特大辞典》所说:“良知即个人对正当与否的感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意图或品格在道德上好坏与否的认识,以及一种要正当地行动或做一个正当的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人做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