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媒介拟像论理论语境
试析媒介拟像论理论语境
随着资讯手段的日新月异,媒介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如今,媒介作为当代人认识世界的一个中介,大有取代外部世界真实景象之势。本文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象”三个关键概念出发,分析了媒介拟像论的理论语境。
[关键词]洞穴理论;拟态环境;仿真与拟象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2-0129-04
赖新芳(1975―),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与传媒。(四川成都 610064)
随着资讯手段的日新月异,媒介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关联也越来越密切。如何理解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继承发扬的问题,实际上它预设了媒介传播与媒体生存确立自身言路的现实语境。本文拟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象”三个关键概念出发,分析媒介拟像论的理论语境。
一、柏拉图的“洞穴论”及其形而上学形式论的困境
(一)影子般的外部世界
人如何能认识真实的世界?人所认识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这是一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会思考的问题。从先文字时代起,中国的圣人就设卦观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1]。说明古人已经开始通过一定的介质来探寻宇宙的规律了。
然而,在道家看来,“大音希声,大象希形”,“?V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2]。庄子认为开启视听的时刻就是浑沌死亡的时刻,道家对感官所获得的知识是持否定态度的。
西方哲学家在思考到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可能出现差异时,往往会把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当作有力的理论支撑。“什么是实在的呢?……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世界中,我们对这些自以为一清二楚。但是我们也许只不过是闪烁的篝火在我们存在的洞穴的墙上的投影而已。但愿我们遭遇到的任何魔鬼都是影子。”[3]霍金是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维度来援引洞穴理论的,反思人处于自己的时空范围内面临的认知局限。
弗洛姆则从精神分析学的立场论证人的精神意识可能导致对世界的误解:“用头脑思想的人是异化了的人,是生活在洞穴里的人,这种人正像柏拉图寓言中所说的那样,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却把这些影子误认为直接的现实。”[4]那么柏拉图是在何种意义上运用洞穴比喻的呢?
(二)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录形式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譬喻,“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转头不能走动,只能往前看着洞穴后壁。”他们只能看到因火光作用投影到对面矮墙上的影子。这些奇特的囚徒断定“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是在讲实物本身”[5](P511)。
苏格拉底接下来解释了这个比喻: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的上升过程比喻为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柏拉图借着这个洞穴神话,想要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在理智与真理的阳光下,才能真正看到外界的事物,这就是实在。实在的光芒代表着善的理念,它赋予我们真理,赋予我们求知的力量。
由此可见,柏拉图在运用这个比喻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对客观世界有限视角的认识错觉,而是以他整个哲学图景为依托的关于认识宇宙的伦理学终极阐释。在洞穴理论的效果历史中,这个比喻本身的情景被屡次征用,实际上已经完全剥离了理念论的论域。
(三)形而上学形式论的困境
柏拉图以巨大的逻辑抽象能力把世界统一于整体性的理念体系中,每一种事物都是理念世界永恒形体不完美的复制品。“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精神统一体。由宇宙的目的、即善的理念所统辖,因而是一个有机的精神整体。感官不能把握其意义,感官只能感知其不完善和流动的反映,永远不能提高到理解完善和不变的整体的地步。”[6]善与美的理想是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是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个别事物是对理念的复制。
然而这种形式如何与个别事物联系起来呢?形式论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形式与个体事物联系起来,“如果形式只是其本身,与我们的世界无关,那么它们就是空洞无意义的;另一方面,如果它们与我们的世界有关,那么它们就不属于它们自己的世界。因此,形而上学的形式论是站不住脚的”[7]。柏拉图无法解决形式与共相的问题,从而退到伦理学和美学领域中去。但是,道德上的善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