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拜伦哀希腊在近代中国两个译本.docVIP

试析拜伦哀希腊在近代中国两个译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拜伦哀希腊在近代中国两个译本

试析拜伦哀希腊在近代中国两个译本   摘 要: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近代汉译为例,分析了马君武和胡适2位译者的译本,从格式韵律与政治效应探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下,拜伦的诗歌被翻译到中国与时代所内涵的社会政治性紧密相关。   关键词:拜伦 《哀希腊》 译本   一、《哀希腊》及其汉译背景?介   《哀希腊》所属《唐璜》第三篇章,共16节,每节6行。原诗主要是一个游吟诗人所唱之歌,意在激起当时被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奋起反抗,重获自由。近代中国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重大的变革,拜伦的诗歌被翻译到中国与时代所内涵的社会政治性紧密相关。《哀希腊》的翻译被认为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之一,它在当时中国所受到的欢迎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幸运”。《哀》的翻译为最典型的一例。此诗情境在如马君武和胡适等文人看来是十分契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境???的,因此,拜伦诗歌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翻译高潮。   二、马君武的翻译   马君武在1905年翻译了《哀》,他是拜伦的崇拜者,是新学运动和爱国主义的支持者。马认为拜伦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是勇武的骑士和战士。他呼吁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拯救中国。正是由于他如上的革命行动,他被清政府通缉。为了躲避追捕,他四处躲藏,壮志未酬。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他选择翻译《哀》的全部诗节。   马采用中国诗歌的七言古风体译此诗,每诗节由5个对句组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在翻译拜伦这首诗时所做的改动,暗藏了他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为了提升这位英国英雄在接受语文化的可接受度,马改写了这首诗,嵌入了他自己的观点。以下便是马翻译的诗节,展示了他做了哪些故意的改动,以及由于他缺乏对原文的恰当理解而导致的一些误译。   马把原诗第9诗节中3-4句“Leave battles to the Turkish hordes, And shed the blood of Scio′s vine!”(Wright,1995)译为“万枪齐举向突厥,流血死耳休来复”(莫世祥, 1991),与其说翻译,不如说他改写了整个诗节。原诗第3、4诗句示意拜伦在此用了一种尖锐轻蔑讽刺语气,而马却用拜伦的词语重构了他的翻译,表达了一种势必要摧毁侵略者的坚定决心。这并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误解,也不是个例,还有其他译例说明这都是为马的说教目的服务的。   原诗11-12诗节大概意思是为保护自己国家,暴君都愿意团结人民一起为自由而战。马把第11诗节“It made Anacreon’s song divine: He served - but served Polycrates ?C”(Wright,1995)译作“当年政治从多数,为忆阿明克朗诗”(莫世祥, 1991)。其中,“Polycrates”一词的翻译需要进一步讨论。马波利克拉特斯(Polycrates)是阿伊阿凯司(Aeaces)的儿子,公元前538年到前522年,他是萨默斯的僭主。因此,“Polycrates”指代的是一个人的名字。然而从马的翻译来看,马似乎自己给“Polycrates”一词创造了意义,“poly”意为“多”,“crat”意为“权力”。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马所犯的翻译错误,而是其故意为之。第11诗节的“Anacreon”和第12诗节中“That tyrant was Miltiades!”(Wright,1995)中的“Miltiades”,分别译为相应的人物“阿明克朗诗”和“米须底”,都是和“Polycrats”相对应的人物。同时,原诗第12诗节第5行诗开头便是“A tyrant”,紧跟着第4行诗的“Polycrats”,这应该是对此名字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其身份是希腊的一位僭主。因此,这因此被看做是马对原诗的故意改动。   在第12诗节中,原诗的前2行诗指出即使是僭主也会为了自由而英勇战斗。“专政”(Tyranny)和“自由”(Freedom)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明显矛盾的一对词语,而对拜伦来说,国家主权高于一切,不管其领导人专政与否。然而,拜伦的这种基调并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情况,因此马改写了这两个诗节,即使他很有可能十分清楚原诗的含义。这种改写情况同样出现在结束的对句上,马完全改写了第12诗节的最后两诗句。原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对于拜伦来说,没有什么比赢得国家独立更为重要的事,所以他希望会出现另一个专制君主,他拥有如古代君主一样的强烈爱国情操,团结人民无畏地前进,为自由而战。而马的译文却是和原文相反的意思,认为本族暴君“当诛”。马译对原文的改动甚多,是因为《哀》旨在激起民主革命 (王森然, 1987)。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一切都是为马君武的翻译目的服务,马君武有意地改写原文的诗句, 并使他的翻译易于被目标语读者和文化接受。马对原诗的翻译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需求(廖七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