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周明堂文化内涵
                    试析周明堂文化内涵
    成伯玙《礼记外传》曰:“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唐虞为五府,夏谓太庙为世室,殷人谓路寝为重屋,周人谓五府为明堂。”[1]秦蕙田《五礼通考·明堂》曰:“明堂之制古矣,黄帝曰合宫,唐曰衢室,虞曰总章,夏曰世室,商曰阳馆……及周曰明堂。”而顾颉刚先生说:“明堂之名,诗、书、易、春秋皆无有。”[1]《左传·文公二年》曰:“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逸周书·作雒篇》曰:“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孟子·梁惠王下》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此三者皆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而之前的“类明堂”建筑,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诗经》中皆以“堂”字出现。则既然“明堂”是周之制,周又何故特以“明”字名之?这其中体现出周人什么样的思想?是值得探究的。 
  蔡邕《明堂月令论》曰:“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礼其祖,以配上帝者也。《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于此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依蔡邕的观点是“以位而名”。因为明堂在国之阳(南方)而天子又南向而立,向明而治,所以明堂谓之明。《礼记·玉藻》曰:“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郑玄《注》曰:“东门、南门,皆为国门也。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明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事反宿路寝,亦如之。闰月,非常月也。听其朔于明堂门中,还处路寝门。终月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帝及神,配以文王、武王。”其对明堂的“明”也采取大致相同的看法。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可以从“明亮”、“明命”、“明位”、“明德”、“明政”五个方面来审视周人对“明”的崇尚。 
  一、明亮——建筑功能之体现 
  《逸周书·明堂解》曰:“明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广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室中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广四尺。”《大戴礼记·明堂》曰:“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方。”《白虎通义·辟雍》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明堂月令说》曰:“堂高三尺,……室四户八牖。……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径九丈。”四处文献对明堂建筑的描述虽有别异,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明堂高大,二是明堂牖(窗)众多。这两点正是其“明”在建筑本身的反映,即高大明亮的堂,此为“明”之一。通过建筑环境营造文化心理的影响是现代建筑环境心理学所强调的建筑功能之一。梁思成说:“建筑功能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的、生理的、工作上的要求,也包括精神上的、政治上的要求。因此,视觉上的、观感上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建筑功能之一部分。”[2]另《易经·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照临四方曰明。”《易经·系辞》曰:“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史记·历书》曰:“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足见在明堂建筑中体现的这种“照临四方”的“明”,是先秦古人对天、对四方观念的集中表现,是“明”之二。故《荀子·天论》曰:“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所以周明堂之“明”首先是建筑本身高大、明亮的表现,以及在此表现上凝结的古人对“天地”、“礼度”的一种文化认识。 
  二、明命——统治秩序之昭明 
  《诗经·皇矣》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帝迁明德,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又《诗经·大明》曰:“乃及王季,维德之行……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皇矣》和《大明》都是周代庙堂之乐,颂扬的是周太王和周文王“崇德克明”的功绩,以及“皇矣上帝”度周祖之德,故授之天命的传说。《毛传》曰:“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正义》曰:“世世修行道德,周自后稷以来,莫不修德。祖绀以上,公刘最贤。公刘以下,则不及公刘。至太王、王季,德又益盛。”《鲁周公世家》曰:“今史策告大王、王季、文王。”周人的宗祀只对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进行大的祭祀,而对其他的王则只是小祀,这也与《皇矣》中反映的“天命降周”的历代积德分不开。故《礼记·缁衣》载《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诗经·赉》曰:“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讲的就是周代大武乐章中,要求周天子自己唱乐舞蹈。“我应受之”,上应天命而承受之。“时周之命”讲的是周武王的“承天之命”。《诗经·桓》曰:“於昭于天。”就是昭明于天之意。明堂之所谓明命,意指明确周得天下,乃是承天保民,受皇天上帝之度,行德之克明。东汉桓谭《新论·正经》曰:“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