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我鲁迅研究
谈谈我鲁迅研究
走出大学之门,我长期在上海从事出版工作。自我盘点数十年来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我不得不说到我的鲁迅研究。
我出生在浙江绍兴姚家埭。这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农村小镇,与鲁迅外婆家安桥头相距约四五华里(如果从我家后门走田间小道去约三里)。鲁迅、周作人青少年时期都到过姚家埭。他家在姚家埭附近有亲戚。周作人去南京求学,就是与亲戚一起在姚家埭乘夜航船出发的。因而我在《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一书中特地有一段文字写姚家埭,实在因为她也是我的家乡。我家在镇与农村的结合部。镇上多数人家经商,也有子女在上海、杭州做工的。我父亲在萧山一家百货店里当账房。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萧山,我父亲的商店直接命中炸弹,幸亏人都在外边。父亲是空手回家的,失业了。他在自家的门口开了个杂货小店,勉强可以糊口。他几乎每天都闷闷不乐。1943年11月的一天晚饭后,他感到胸闷难过,在房间里坐立不安地走了一会以后,坐在椅子上,竟像睡着一样地去世了。母亲就继续做小买卖,养活了我、她自己和祖母一家三口。抗战胜利后1946年,我小学毕业了,母亲在万分艰难中节衣缩食,给我读初中。我永远感激母亲对我的养育。
1949年绍兴解放了。这年我正好初中毕业。我已长大了,我开始懂事,我要谋求工作,以使我祖母和母亲不再劳累地干活。1950年夏我到了上海。那时真是百废待兴,邮局招考,新华书店招考,我都去报了名,我又在报上看到“上海市立陆行中学招生”的启事,说“本校设有人民助学金”。我决定去考,录取了,邮局、书店就不去了。我写信告诉母亲,母亲复信表示同意。我就靠人民助学金读了高中、大学。高中一年级起,我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字。稿酬是我日常零用和每年一次回家路费的唯一来源。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1960年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联合发出红头文件,把我调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当编辑。其实我是很不愿意离开母校的,两边的工资完全一样,大学里有寒假、暑假,不坐班,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多,借书又方便。父亲曾对我说过:“长大后要学会一种吃饭本领,吃太平饭,不要从政。”他说的当然是指旧社会的“政”。但他的话还是对我一生起了作用。我从不谋求什么官职,只想做些研究工作,争取当个教授,要实现这样的心愿,留在母校实在是很合适的。但我是党员,当然得服从组织的调配。1976年我被出版总署借调到北京参加《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1978年回到上海,局党委把我留在机关里,后来很长时期我在主持图书处的工作,并兼职创办和主编《编辑学刊》。六十岁以后,我负责筹办成立书城杂志社并任主编,后又在韬奋纪念馆任职。六十五岁以后,我退休了,图书处又返聘我,直到现在。
早在大学里,我学中国古典文学是不差的,但我暗定主意要研究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最后要写一部颇具规模的多卷本的《大鲁迅传》。我虽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但我不放弃业余的研究。1977年我出版了《鲁迅旧诗浅说》,轰动一时,得到了许杰、臧克家、张向天、周振甫等前辈的肯定。此书一印二印三印,印数达十几万册,后增订而成《鲁迅旧诗探解》于2002年重新出版。接着我又出版了《鲁迅后期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与书》(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文坛偶拾》(学林出版社)、《现代文坛随录》(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文坛散记》(上海三联书店)等十余种书。这些书在出版前,大部分内容在报刊上发表过。1990年出版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是我国第一部周作人传记。周作人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怎样评论,文坛还有争论,因而我这本书的出版,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及许多杂志、学报发表了肯定性、赞誉性的评论,两年之内重印三次。胡乔木同志读了该书后,给我写来一封长信,他在信中说:“你用了很大的苦功写成的书是值得看的。你搜集的资料很丰富,我看后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你也尽力做到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乔木同志对书名和一些具体内容提了意见。在乔木同志逝世时,我写了篇文章在报上发表,以为悼念,并公布了他的信。此信后已编入《胡乔木书信集》。我的这本周作人传记,经增订,改书名为《苦雨斋主人周作人》,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
写这本周作人传记,是我为写《大鲁迅传》作准备。我采用了周作人散文那种文体来写。这显然是合适的,是成功的。1998年,我又和陈九英合写了《鲁迅与许广平》,采用了比较轻松的有点接近讲故事的写法(且仍坚持言必有据),先是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载,后有七家出版社与我联系表示愿意出版,我给了第一个与我联系的出版社。先是印了五千册,五个月后又重印六千册。经过这两本人物传记的写作,我练了笔,有了点实践经验,决定采用沉重(苦难的岁月)、凝重(深沉的思索)、壮重(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