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民俗文化现象探析.docVIP

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民俗文化现象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民俗文化现象探析

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民俗文化现象探析   【摘 要】文章从西府民俗文化的角度,对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的各种民俗事象进行考察,旨在为研究西府民俗文化提供翔实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西府民歌的文化内涵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西府民歌 西府民俗文化 物质民俗 精神民俗 社会民俗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陕西西府民歌的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zk2014020);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地方高校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B15003);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生态文化学视野下的陕西西府民歌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SY090)。   在浓郁深厚的西府人文历史资源的熏陶下,在丰厚的西府民俗文化的滋润下,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曲调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本唱词,描绘出西府地区民众的社会生活习俗与风俗,展示了西府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西府民俗文化的缩略图。   西府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即民间流行的所有风俗习惯,蕴藏于民间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 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和文化模式”。①西府民歌以朴素、简洁的歌词及曲调,表现了西府百姓质朴、真挚的审美意境,展现了西府百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民俗文化现象。   宝鸡的历史文化包括了西府民歌与西府民俗文化,二者不仅相互渗透,在本质上也有相似性。首先,二者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了西府地区社会生活的对象和内容,为研究西府地区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其次,二者作为宝鸡历史文化在现实中的“延续”与“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宝鸡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和“活化石”,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承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最后,二者的关联性表现为西府民歌再现和展示了西府民俗文化中的各种民俗现象,而西府民俗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又直接渗透到西府民歌的主题思想和题材内容中。因此,在西府民俗文化的视野下,以西府民歌的题材内容及其歌词曲调为切入点,对曲子的各种民俗事象进行考察,不仅为研究西府民俗文化提供了翔实资料,而且有助于对西府民歌文化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西府民歌的民俗文化特色   1.西府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   物质民俗是指西府人们通过实物反映出来的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定型,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习俗。由于西府地区属于农耕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百姓生活不是特别富裕,所以形成了在实用的基础上派生出美感观赏的习俗特性。这种现象在西府民歌唱词中处处可见,其中就包括表现不同的服饰习俗。例如民歌小调《青楼月》②中所唱:“水桃红花缎鞋,底儿空,一个提钟响的好听。大花缎子小花绸,黄金戒指镶的翠,绿玉拢头金耳坠。小衬衣全纽扣喜上头。”以上曲词不仅细致地描绘出女子的头饰及其服饰,而且这些描述也展示了关中西府的服饰特征。又如民歌小调《两亲家母打架》中的“岐山的臊子面谁人不夸,凤翔的面皮子薄光柔攘”和“你娘爱吃油泼辣子片片面,一刀一刀切得匀匀的,要不把皮带抽下来等着切”等有关饮食习俗的真实写照,不仅涉及了众多有关饮食品种方面的细节,同时也反映了西府地区极具特色的、富有地域性的饮食风俗。   2.西府民歌中的精神民俗事象   精神民俗即西府民众在长期的精神生活中流传下来的包括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民俗习惯内容。西府百姓的精神民俗与艺术活动最为密切,并且以信仰习俗为主要内容。其中,西府民歌中所展示的岁时节日的信仰习俗也是社会民俗中最具特色的种类。例如西府民歌小调《放风筝》中所唱:“三月里来是清明(来巴儿哟),姐妹二人奔城东,玩花楼前去踏青,随带着放风筝(哎呦)……”说明了西府清明节的民俗事象既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又是踏青春游的时节。“唱的唱,跳的跳,他唱的,是混江龙,满江红,银纽丝,一串镌入耳真好听。”“我和妹妹往前行,说书的,唱道情,梆子戏,二簧声……”等以各种形象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西府世俗风景的画卷。   3.西府民歌中的社会民俗事象   社会民俗,又称“民间社会传承”,主要包括社会组织、人生礼仪、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民俗,体现了在特定时代条件下,西府地区人类群体内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定惯例。有关社会习俗的各个层面,在西府民歌中均有所表现。   西府地区作为周礼发祥之地,对“孝悌之道”非常重视,常常把孝道列为家训的主要内容。在西府民歌小调中流传最广的《忍为高》《十大劝》《四季孝》等体现了西府地区“孝悌为本、尊老爱幼、谦让和睦、劝善惩恶”的伦理道德规范、待人处事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等。除此之外,带有世俗化色彩的民间小调《麒麟送子》《八仙上寿》《百寿图》等以精湛的、雅俗共赏的唱词展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