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国古人的腰带(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说我国古人的腰带(下)   唐宋以降的“筠带”与   异彩纷呈的?板   自唐代开始,束系装饰有金、银、玉、犀角等质地带筠的革带,成为官服的固定组成部分。这种革带也称“?带”,其的形制一般由带?、带畲?、带头及带尾组成。?就是皮带,带尾是钉在革呈头用以保护革带的一种装置,后来发展成一种装饰。带?是从蹀躞带上的牌饰演变而来,其造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鸡心形、半圆形等,也有以半圆雕手法制成的动物、禽鸟形象。   有筠革带的“源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蹀躞带。在南北朝时期,革带(多为蹀躞带)已成为官服的一部分,在北方则更为盛行。隋代服饰深受北朝影响,舆服“采用东齐之法”,从皇帝至百官均使用革带。但当时还没有详细的带制,十三环金带最为高贵,被视为“天子服”。史载,杨坚代周前,并州总管李穆曾秘密献上十三环金带,表示支持他称帝;杨坚登位后,赐大将杨素“万钉宝带”。隋以后,腰带上多不系鞣,带?成为纯粹的装饰物。   唐代舆服继承隋制,并对带制加以严格规定,施有精美纹饰的带?不仅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其质地、形状、数量、纹饰还是使用者身份与地位的标志。《新唐书?车服志》记唐代唐高宗显庆元年官服腰带之制:“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B石带?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   ?板,是嵌缀在腰带上饰物的总称。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有玉、金、银、犀牛角、铁和石等。当时的风气是,腰带上的装饰物材料越珍贵,饰纹越丰富,数量越多,越能代表权力、地位和财富。筠带还是皇帝奖掖臣子的重要物品,有记载说唐太宗李世民曾拿金子做成“笏头带”,赏赐给辅臣。笏头,指的是铊尾,腰带扎好,铊尾自然下垂,表示“顺下”的意思。唐代多用玉制作带板,?板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压地隐起的工艺,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部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类似于浅浮雕。   近年来,金、银、铜等类材料制作的唐代带?也时有发现,龙江龙博物馆便收藏了多种唐代金、银、玉、砗磲和青铜质地的?带。其中,舞狮纹青铜鎏金跨带、佛教护法天王纹青铜鎏金带饰、西域蕃人进宝纹青铜畲每带、西域职贡人物纹银质筠带、高士人物纹银质鎏金?带、人物联珠纹银质鎏金筠带、浮雕龙纹砗磲夸带、方形浮雕熊纹砗磲?带、佛教迦陵频迦纹金筠带,不仅制作精美,并且十分罕见;两条砗磲带饰,质地上则为目前仅见。其中的西域“蕃人进宝”纹青铜带饰、西域职贡人物纹银质带饰,分别刻画数个蕃人或御狮,或吹笙,或奉宝瓶,一路行进,内容丰富,场景新奇,确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这种描绘蕃人形象并辅以动物和器物纹饰的带?,在唐代的其他造型艺术中都有出现,如从各地零散出土及传世的唐代玉?来看,所琢刻的纹饰就有着人进宝、蕃人执凤头壶、蕃人持杯、蕃人弹琵琶、蕃人乐舞、蕃人吹奏、蕃人击鼓等形象。其实,这类西域“蕃人进宝”图案的出现,是有其特定史实背景的:当时,古代西域的于阗王国(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大量开采玉石,并制成精巧的玉器,向唐朝廷进贡。有记载说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于阗国派遣使者到长安献玉带。《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记载,唐德宗在位时(780-805年),“初,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据此推测,其中“带?三百”的各种纹饰,或许就是西域“原创”。因此,大唐带筠上的胡人形象,必然是受到于阗国的影响。   龙江龙博物馆还收藏了一副佛教迦陵频迦纹金质质夸带,宝夸板十一件,中间一块方形?板饰佛陀坐像,另外十块方?铊尾上均饰人首鸟身、站立引颈作歌迦陵频迦一只。此带画面精美,材质华贵,堪称是佛教艺术中一件罕见的奇妙之作。   北宋(960-1127年)建国之初,舆服仿照唐制,但制度并不明确,“国初,士庶所服革带未有定制,大抵贵者以金,贱者以银,富者尚侈,贫者尚俭”(宋?王术永撰《燕翼诒谋录》)。宋太祖时期,最重玉带,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登极时,曾赐犀带和玉带给宰臣、枢密使和诸军校。宋太宗时期,官员服带制度日益完善。宋太宗对带制进行了改革,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立了文思院,统一制造内府使用及赏赐用的舆服器物。他还创立了宋代特有的官员金带等级制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金代玉”和优宠文臣。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其带制前期多承袭辽制,中后期多模仿宋制,而且一直保留了许多自己的民族特色。《金史?舆服下》记载,金人的束带称为“吐鹘”,这种腰带?板的纹饰多春水秋山之饰。“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金夸靼,小者问置于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