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命题审美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审美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从测试角度讲,作文命题必须讲究科学性,诸如测试的目标、难度、效度、区分度等,都必须遵循考纲、严谨科学;从语文学科性质和写作特征的角度讲,作文命题又必须讲究艺术性,诸如试题的构思创意、材料编制、语言运用等,都应该具有人文色彩、艺术技巧。所以,作文命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伴而行,不可分离。
这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科学和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天才地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见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高考作文命题“越往前走”,越要追求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二者在“山顶汇合”,融为一体。
艺术的特质是“美”,或者说给人美感。考生临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而这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是认知和情感的互动。认知就是理解题意,情感就是审美感受。高考作文命题的艺术性就体现在追求试题的审美价值,唤起考生的美感体验,进而动心动情,神思飞扬。通俗地说,就是使人不仅觉得“这个题真好”,而且觉得“这个题真美”。“好”,大凡是科学的;“美”,大凡是艺术的。好而且美,才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更高层次的。
纵观历年来“好而且美”的作文试题,我们的结论是:高考作文命题应该追求意蕴美、哲理美、情趣美和语言美。
一、追求意蕴美:创意新颖.蕴含丰富。
意蕴是指试题的创意及蕴含。意蕴美首先是创意新颖,给人美感享受。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仅仅四个字――“面对大海”,却是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眼前似有蓝天碧海,耳边似有海涛阵阵。顿然觉得意境高远,心胸开阔,一种“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在胸中升腾,一种博大豪放的美感体验油然而生。霎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思如大海波涛一般滚滚而来。这是具有美感的作文命题才会产生的审题效应。
又如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形,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雕刻心中的天使”――真美!天使,本是那般圣洁、美好;把自己心中的天使雕刻出来,那是多么神圣、美好的事业!命题材料的编拟独具匠心。新奇而又引人入胜。尤其是“天使”这一意象的创设。令人叫绝!她的象征意义是多么深广:大到理想追求,人生目标,道德楷模;小到榜样学习,学业创新,人才培养等。人人心中都珍藏有自己的“天使”,考生会在审题的美感体验中浮想联翩,呼唤自己心中的天使,用心去创造,用心去雕刻。
意蕴美还表现在试题的蕴含丰富,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例如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成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读完试题的第一感觉是有蕴含、有寓意,但一时又想不分明。须再三品读,寻其意味,方才悟出“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自有其机缘妙处:树木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良好气候又促使树木生长,形成大片森林,再度改良气候……如此循环发展,岂不妙哉!由这一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人才培养,不都是这样吗?个人组成群体,群体改造社会,社会促使人才成长。社会风气的改变不也是这样吗?个人组成群体,群体改变社会风气,良好社会风气又会促使个人健康成长。试题用一组巧妙的比喻,蕴含深远的寓意,使你觉得厚重而优美。
2006年高考一过,有一个作文题便风传全国,争相追捧。那就是上海市2006高考的一道命题作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