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疸辨证论治浅议
黄疸辨证论治浅议
关键词:黄疸;历代医家经验;现代中医药药理
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111-02
黄疸在中医学中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临床上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对黄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1]。”《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经过历代医家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阐发,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证候及证治等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许多治法与方药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肝胆病的临床实践。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历代医家的认识、辨治经验及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
1历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1.1理论基础汉代以前医书较少,专门论述黄疸的更是少之又少,对黄疸的证治基础散见于《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中,《灵枢?经脉》提出脾肾二脏与黄疸发病的相关性,《金匮要略》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的先河。唐宋时期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宋代韩祗和提出的“阴黄”和“阳黄”的分型,并指出“阳黄”多属实证,“阴黄”多属虚证。另外巢元方论述的“急黄”及“九疸候”[2]皆为独到精妙的见解。金元时期,朱丹溪指出“疸病不必分五,同是湿热,如罨面相似,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上下分消其湿[3]。”这点认识与张仲景类似,并提出中气不足在黄疸病机中的作用。明代多继承前人经验并多有阐发,丰富了理论及临床经验。清代温病学派盛行,对黄疸的病机也进行了卫气营血辨证,并发展和完善了前人的阴、阳黄理论,使得各医家对黄疸的认识更加深入,有了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1.2辨治经验张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明确指出退黄利小便的治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宋时期诸医家于“阳黄”主张清热利湿,“阴黄”主用温阳化湿法,并创立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等数方,对后世治疗阴黄影响深远。金元医家立方茵陈黄疸汤、黄疸汤等,强调祛邪与补虚的结合。明代医家再次强调利小便在黄疸证治中的重要性,并创立多方完善治疗。清代医家进一步完善治法,并首先提出了血分瘀热的病机与治疗方法[4]。
2黄疸临床用药
现代医学定义黄疸是由于血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眼结膜、皮肤黏膜及体液等的黄染现象。正常人血中胆红素不超过17 umol/L,临床上胆红素达到20.4 umol/L时即应视为异常。胆红素代谢过程非常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导致黄疸。肝脏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是胆红素在肝脏内代谢的3个重要过程,而结合胆红素由肝细胞排泌入毛细胆管后,与其他物质共同形成胆汁,经胆管排入胆囊,其中大部分由胆囊浓缩储存,可见,肝胆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肝胆病是黄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5]。
2.1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出现黄疸可为“阳黄”,也可为“阴黄”,常伴有肝脾肿大等体征以及肝功损害,治疗时除了应辨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外,常适当加用某些有益于改善肝功或有助于免疫调控作用的中药。因慢性活动型肝炎多由乙肝或丙肝病毒引起,常需选用一些针对病毒指标的中药。临床验证,这些考量是对提升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的。
2.2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常见呕恶、乏力等多症状,同时有肝功异常,这种情况下在辨证应用清热利湿退黄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解毒药如板蓝根、败酱草等;肝细胞的修复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加入活血药如丹参等为宜;同时根据患者症状,加用舒达肝气、和胃降逆之药物,均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2.3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较为顽固,临床常用凉血化瘀退黄法,并重用凉血活血药,同时考虑到胆汁淤积的病理,用药时加入行气利胆药物或许有一定的帮助。
2.4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出现黄疸时多表现为脉弦滑等瘀象,治疗上除针对肝脾肿大、腹水等采取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药物外,尚需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选用桃仁、赤芍、冬虫夏草等改善肝纤维化的药物[6]。
2.5胆石症胆石症引起黄疸多为结石嵌顿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如果不结合现代医学手段,一味退黄治疗效果肯定不好。这种情况下应加大利胆排石药的应用,并密切观察手术指征,以防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另外,重型肝炎、肝癌、药物等均可引发黄疸的出现,治疗前应首先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明确病因病机,再行治疗时方可减少盲目性。在此不一一赘述。
3辨治经验医案
在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大趋势下,疑难病证不结合西医诊疗手段治病已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然而仍然有部分中医大家医术高明,临床辨证精当,疗效显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