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青蒿与青蒿素原植物再辨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花蒿青蒿与青蒿素原植物再辨析

黄花蒿青蒿与青蒿素原植物再辨析   摘要:经过辨析,药学界所用“青蒿”就是植物学界所称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植物学界所称的“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虽然是黄花蒿的近亲,但不含青蒿素,并无抗疟作用,其中文名源自日本学者的误用和中国学者的沿袭。因此,不能以中国植物学界确定的植物名称为依据否认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对中药原植物所做的更严格的考证。   关键词:黄花蒿,青蒿,青蒿素,植物名称考证   中图分类号:N04;Q949;R28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10   Abstract: We think that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name “qinghao” refers to the plant Artemisia annua, also refers as “huanghuahao”, which is used to extract the antimalarial artemisinin. The Chinese botanical common name “qinghao” refers to an allied species Artemisia carvifolia, which cannot yield artemisinin and is not antimalarial. This botanical name “qinghao” was firstly misused by Japanese scholars, and followed by Chinese scholars. The meaning of Chinese botanical common name “qinghao” cannot be used as evidence to refute the more rigorous studies of original pla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by Chinese scholars in recent decades.   Keywords: Artemisia annua, 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nin, plant name studies   引言   “黄花蒿”和“青蒿”是两个著名的中药名称。关于它们的名实关系,药学界曾经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黄花蒿”与“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变异,还有人认为两者其实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仅如此,中国植物学界还对“黄花蒿”和“青蒿”两名的应用做了与药学界不同的较为硬性的指定,使这个问题更为复杂化。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最令公众疑惑的事情可能莫过于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竟然叫“黄花蒿”而不是“青蒿”,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尽管如此,经过药学界和植物学界共同的梳理考证,“黄花蒿”和“青蒿”的名实问题还是越来越清晰。早在民国时期,生药学家赵??黄就质疑了青蒿与黄花蒿是两种植物的说法[1],屠呦呦本人[2]和药学家胡世林[3]也写过考证文章来澄清它们的关系;而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的考证更为细致,他结合标本和分类学文献记载,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对古本草书中所记载的各种艾蒿类植物一一做了考订[4]。这几位学者考证的结果大致相同,我们也认为是准确的。因此,本文在对黄花蒿、青蒿和青蒿素原植物再做辨析时,先援引并讨论前人的这些考订结果,再结合我们的考察实践补充一些新证据。   一“青蒿”和“黄花蒿”本为一种   “种”在生物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概念。如今,现代研究者需要先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地理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才能对生物进行分类,对种做出相对可靠的范围界定和命名。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工具、知识以及更进步的分类学思想,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便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很多需要艰苦考证才能弄清的难题。   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经记载了“青蒿”,作为“草蒿”的别名,其介绍是:“味苦寒,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此后,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也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齿疼痛良。”   北宋苏颂主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