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视角阐释发展价值与选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另一个视角阐释发展价值与选择

从另一个视角阐释发展价值与选择   编者按      2011年11月15日~22日,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与包商银行联合主办的《“百姓?百年”―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其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老照片以丰富的影像内涵和学术含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反响。本届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席方宁,学术委员会委员任大援、吴鹏、刘树勇、藏策,策展人黛安娜?金斯伯瑞(Diana Kingsbury),摄影评论家、教授顾铮、唐东平等于展后撰写文章,对此次双年展的策展理念、学术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和思考,本刊将分期进行刊发。         视角是摄影师创作的主要手段。站在何处,选择什么角度,捕捉哪些镜头,这些视角的选择映射出摄影创作者的想象力,由此形成观者所感知的世界。   摄影师是根据物理可能性、预期效果以及照片的最终使用选择视角的。还有些固有的因素,包括个人经历、文化观念和拍摄习惯,也影响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仅是艺术家或摄影师的创作手段,也是个人主要的生活手段。在观察世界时,我们站在何处,选择什么角度,捕捉哪些镜头?换句话说,我们以何种视角观察我们的经历,在什么背景下形成我们的观点和信念?   就摄影师而言,个人视角取决于经验、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但人的大脑从根本上是由教育、社会制约、政治宗教教导、经济地位,更为根本的是身处的时空编译形成,并受制于这些因素。你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巴黎的贵族吗?你是19、20世纪之交时的杭州浣衣女吗?你是2011年在北京寻找IT工作,来自陕西的80后清华毕业生吗?每一种因素都是个人镜头的一个维度。总的来说,它们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千变万化的世界观。   2011年8月至11月,我受邀为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举办的“百姓?百年”―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收集照片,三个月来我从网上档案馆和图书馆筛选照片,寻找国外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老照片。我们的目的是找到最古老的,尽量没有展出过的,最能表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照片。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图书馆,我们找到了大量中国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分别在英国、美国和欧洲学术及宗教机构中存档。其中符合我们要求的照片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代。   1840年左右,摄影术从西方传入中国,在随后的50年中,摄影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外国传播媒介。那个时期的照片,要么是西方人拍摄的,要么很明显地受到西方意识的影响。晚清时期来到中国的商业摄影师在通商口岸城市成立工作室,拍摄人物肖像和风景照。而一些传教士不顾通商口岸的规定,深入到中国内地,拍摄乡村和穷人。如果没有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我们就看不到当时中国的面貌。基督教传教士的工作性质对于保存晚清历史的确有很大作用。外国传教士不仅用照片系统地记录中国人的生活,他们的档案(包括他们收藏的商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也被收藏于对外开放档案馆,作为公共纪录。   我受约撰写在这次筹备展览过程中的感想。观摩100#12316;150年前中国老百姓生活状况的照片是什么感受?作为一个外国观察者,在当前背景下回顾过去的中国是怎样的感想?   我认为,这些都跟视角有关。   在“百姓?百年”双年展开幕式上,有记者请我谈一谈老照片所反映出的过去和现在中国百姓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年轻的记者已经为我准备好了答案。她在等我描述经济增长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大部分公民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巨变。她想让我称赞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称赞中国的经济奇迹。这是当今中国的主流颂歌,所以我知道她在等我说什么。但我没有那样回答,而是从环境破坏方面叙述了经济飞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听到的是跟今天的主流赞歌完全相反的声音。每个人在面对我这个来自富裕国家的外国游客时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中国很落后”,那既是解释又是歉意,是拥有国家认同感的中国人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那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有很强烈的防御心态。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反映出受到伤害的自尊心和被压制的竞争性。听到了“落后”两个字后,我仿佛能听到后面的一句,“但是,总有一天……”   现在,20多年后,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对许多人来说这一天已经到了。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足以让整个国家为之自豪。但随着中国丢掉了她的防御心态,成为全球精英的一员,一个全新的国家视角迫在眉睫。只要中国仍用西方发展模式制定的标准审视自我,只要中国人仍然最看重经济现代化、赚钱和买东西这些事情,中国就将继续破坏自己的生存之本―文化知识遗产、道德精神传统以及自然环境。   所以当那位记者等着我称赞中国奇迹般的现代化发展,并让我比较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时,我只能想到一味发展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破坏―大气污染、发臭的河流、日益增长的沙漠、癌症和呼吸系统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