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 何满子先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念 何满子先生   数年前,惊闻满子先生谢世,不禁脱口而出“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笔者与何满子先生交往近三十年,陡闻此变,与悲伤一起涌上心头的还有那些枝枝蔓蔓的往事。   一   我与满子先生初识于1981年10月,彼时安徽滁州正举办纪念吴敬梓诞生28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范宁、霍松林、何泽翰、何满子、章培恒、宁宗一、李厚基、平慧善等全国各地研治古代小说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其中两位何先生都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研究《儒林外史》专书出版的学者。尽管此前有很多论文发表,也发掘出不少资料,但以专书呈现给读者的不能不说是从两位何先生始。何泽翰先生的《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于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而何满子先生的《论儒林外史》,更于1954年即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再版,1981年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三版。因此,会议中便与两位何先生多有交谈。因为满子先生是浙江人,而在天津任教的李厚基先生、杭州任教的平慧善先生也是浙江人,我虽是南京人,但1950年负笈杭州,四人常不自觉地聚在一起闲谈,于是乃有“浙东学派”的戏称。   与满子先生第二次相聚是1984年在南京召开的吴敬梓逝世2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第三次畅游则是1986年在安徽全椒吴敬梓纪念馆开馆并进行学术研讨会上。此后虽偶有聚晤,大都匆匆一面而已。因此可以说与满子先生的相聚都与“吴敬梓?儒林外史”这一题目有关。   不但聚首如此,连通讯也大多离不开这一题目,重检满子先生的十余封信(元旦、春节互致贺片不计),第一封信落款是1983年8月7日,最后一封信则是2007年11月8日写的。这两封信都涉及这一题目。不妨就此二信略作叙说。前者是缘于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人看到我发表于1977年初的《吴敬梓身世三考》,便于是年8月来函约我撰写《吴敬梓研究》书稿。与我联系的是该社古籍编辑室主任陈邦炎和责编邓韶玉两位先生。1982年初夏交齐稿件。11月,我收到总编室寄来的审读意见,对书稿做了充分肯定,“惟论艺部分”尚可再做补充。我便根据他们的意见,加以充实,于1983年春寄出。不久,收到满子先生于8月7日写的信,信中写道“美林兄:大作已由高章采同志交来,粗读一过,甚觉焕然一新,论据既有所充实,论断亦更符实际,争取九月发稿”云云,我方知拙作乃由满子先生审定的。此稿于1984年8月印出,作为1984年10月召开的吴敬梓逝世23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赠书。进入新世纪后,当我将刚见书的《儒林外史研究史》寄赠满子先生时,他于2007年11月8日给我的最后一封信说“美林兄:蒙惠赐新撰《儒林外史研究史》,敬谨拜领,感激无既。兄真是为吴敬梓拼搏大半生,成绩卓?慰晒郏?中国研究儒林第一家也”。   由此可见,与满子先生近三十年的交往,无论聚首还是通讯,都离不开这一“题目”,自然,悼念文字也就离不开这一“题目”。   二   满子先生做过记者,当过编辑,也任过教授;出版有学术著作,也写过不少旧诗,创作更多的则是杂文。一般说来,杂文作家必须关注现实,要抱着满腔的热情观察社会,感悟人生,而后方能写出切中时弊、发人猛省的杂文来。在《零年零墨》杂文集的“前记”中,满子先生说,“对文化的滑落、逆流的泛滥,却实在熬不住要表表态,自以为也是一种使命”。即便在他所创作的《一统楼打油诗钞》中的旧体诗,也无一不透露出满子先生对现实人生的深邃的思考。   在满子先生审读、评论拙作时,我也感受到他这种精神。如收入《吴敬梓研究》中的《论〈儒林外史〉“幽榜”的作者及其评价问题》,原是就《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1期发表的《关于〈儒林外史〉的“幽榜”》一文而写成的,发表于同一刊物1979年第4期,拙作此文乃是针对胡适、赵景深以来的一些研究者对“幽榜”一回作者的考证做了一些探析。该文收入《吴敬梓研究》时,审读意见提出“此文可成一家之说,唯晚近对此问题及《儒林外史》回数问题,颇有新说”,并举出1982年《学术月刊》、《复旦大学学报》所发表的几篇文章,认为“其说如何,固可商榷,但系最新材料,又与本文相关,似可略作引述”。于是我便在该文一、二节之后增写了第三节,专就笔者原文发表之后出现的“新说”表示了一己之见,得到满子先生认可。   对社会现实予以关注,也是满子先生一贯的态度。当拙作《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于2002年1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后,满子先生在《中华读书版》(2002年3月27日)发表《伟大也要有人懂》的书评,指出拙作的夹批,“表述了评者的世态评论和文化评论”;同时,他还引述吴组缃教授所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进而认为“《儒林外史》迄今还有烛照世相特别是知识分子各色心态的巨大生命力”,满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