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寻有生命感的语文课堂
冯发柱 乔能俊
课改十余年间,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深刻、深远的变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修订版课标颁布之际,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路口,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严肃的检视与反省,是责任使然,更是重新出发、创新课堂的现实之需。
一、 隐忧:教学中“人”的缺失
自课改以来,广大的教师、教研员及专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教学依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被遗忘。
1. 备课中的“目中无人”成为历史痼疾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这是备课中的“三备主义”。但多年来,学生一直是备课环节中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如同影子一般虚幻。教师醉心于文本的深度解析,沉迷于教学方法的惊艳设计,学生只存在于“他们能不能接受我的执教方案?如何让他们按照我的方式行进下去”的思考之中。备课的整个过程,教材的重点、难点、亮点是关注的中心,教师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是关注的中心,学生则是依附于这两个中心的可有可无的附庸而已。更何况,这里的“学生”不是以个体的面目出现,而是以集体的、抽象的概念闪现于教师的备课思路中。这样的备课,学生无疑被“覆盖”了。
而对于那些拿着备课资料抄教案的教师来说,学生则被“清洗”了。
2. “牵线木偶”式的课堂教学一统天下 无论是竞赛课、研究课,还是家常课,大江南北、东西两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出一辙,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教师以“牵线木偶”“燕子哺雏”的方式推进整个课堂进程。如果说课与课之间还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是谁“牵”得巧妙、精致、隐蔽与否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手握先知的全能导师,永远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怎样一步步走向自己精心设下的“套”,然后又得意洋洋地面向观众,看他又是怎样举重若轻地把学生“拉”起来。教师是不必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预设了种种预案,做好了种种铺垫,设置了重重“防火墙”,只等着“瓮中捉鳖”。
课堂上,学生被教师“高超的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艺”牵引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着教师事先定好了的文本解读,配合着朗读,配合着应答,有天赋的孩子甚至配合着落几滴眼泪。对多数同学而言,他们是毫无选择地陪着老师阅读,说着无趣、无味、无血、无肉的假话、空话、套话,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秀出教案里的华彩乐章。他们只是这出“课堂剧”中的群众演员,为老师跑龙套的卒子。
3. “假自主”的训练成新贵 为了改变当前教学满堂讲问的弊端,在借鉴洋思、东庐经验的基础上,许多地区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推出了“学案”“导学案”“学习单”进课堂的举措,一时蔚然成风。
不可否认,教师毫无节制的提问少了,无病呻吟的抒情少了,学生静下心来读与练的时间多了,生生互动交流的次数多了。但另一方面,从头至尾的练习也湮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蜕变成单一的、呆板的题海训练,语文课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和质感。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种带有极强欺骗性的“自主学习”。因为练什么,为什么练,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学生是毫无自主权的,它真正指向的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是教师心中所谓的“知识点”乃至“应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牵线木偶”的另一种翻版,不同的只是所牵之线由“问”变成了“练”。
二、 归因:基于“人”的思考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到,学生从语文课上消失了,教师和教材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主宰。
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教的存在和价值以学的存在和价值为前提,失去了学生的课堂亦如失去了河流的草原、没有鸟儿飞翔的天空,必然是机械的、沉闷的,缺乏生气和创造活力。我们需要追问:课堂何以使学生缺席?
1. 缺乏教育学意义上的自觉反省 教师习惯沉溺于日常事务的惯性之中,热衷于追逐时尚的教学方法,得意于一课一得的反思小结……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有一个不应回避的前提――那就是跳出学科的桎梏,在一个更大的知识背景下反省我们的教学行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正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面对未来的挑战,语文课程应该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些看似务虚的思考,恰恰构成了我们职业理想的基石,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一切策略、方法的起点与归宿。如果缺乏这种教育学意义上的自觉反省,我们有可能把一片树叶当做整个森林,有可能把华而不实的小伎俩当做教育智慧来膜拜;课堂上只会看到机械手臂的杂乱捣鼓,而寻觅不到生命的呼吸和跃动,创造的阳光将在尘土飞扬中遁去。而这一切,正把我们引向歧途。
2. 生命情怀的淡薄 学生是教师研究的应然主体,现实却可能是,教师是离学生心理距离最远的人。教师脑子里装的是教学任务的分布、教学时段的划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效果的调控……而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