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潜在课程研究和反思
传统文化潜在课程研究和反思
摘 要: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继承古典精华,传播中华文明,在小学阶段进行诗词曲文课改实验,大而言之,就是中华经典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需要。近一年时间,开发并整理了?S多传统经典文化课程,构建三种活动课型――对课、经典传统文化欣赏课与作诗填词课。
关键词:对课;经典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不仅如此,古典诗文大多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古代,诗即是用于吟唱的歌,又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旋律、节奏,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的限制。其实,就是因为词曲与音乐的亲合程度太过,又称为特殊的诗。经典诗词曲文也是一种语言,它是古人表情达意、倾吐心声、借物抒怀的一种语言。不是有“诗言志,歌咏言”的古训吗?这里面的“志”和“言”就是“心志”和“心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范仲淹的心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的心声。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观;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抑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静美,均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一、对课
对课中的“对”就是对对子。顾名思义,对课,就是以对对子为主要内容的课。其实,根据我们的教改经验,真正把对对子上成一节完整的课,一个学期也就那么一两节。如果把所有的期望全押在每学期一两节对课上,对学生、教师而言,都是失败的。经典传统文化教改贵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里的资源,有些是有形的,一首古诗,一篇课文,这些都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而对课这种资源则是无形的,教师通过一两节对课向学生讲清对对子的六大规则之后,剩下的全是结合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即兴生成的对课资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动态”是与“静态”相对应的一个新理念,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生成”是与“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有价值的意义,追求“生成性”课堂,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们把对课引入课堂,充实到家庭作业当中去,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生成性”课堂的独特魅力。
1.生活入对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社会、学校、大自然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只要你头脑中装有“对联”观念,到处都有对子。如“路旁蹲一狗”作为上联,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就会有许多下联:“墙上站一鸡”“树下躺一猪”“床下卧一猫”“池边坐一蛙”“屋顶落一鸟”等等。每天课前,我们后黑板上的“对联园地”里就会出现好几条上联征对,这些“求对”,大多是孩子们自己的“发明”,生活中的他们,有感而发,情动于衷,而行于言,并用求对的方式公布于众,让大家都来“关心”一下自己的杰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究,一种学习。上升到理论,就是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语文课堂就从这里起步。
2.课文内容入对
有时候,课文内容学完了,老师即兴一句,作为上联,引导学生七嘴八舌地对一阵子,那种“火爆”的场面,不亚于看女排赛球,大家群情激昂,个个踊跃,苦思冥想之后,接下来就是争论不休。正是对对子,让大家重新对课文郑重其事地审视,再审视,准确地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为了对好一幅对子,许多学生课下绞尽脑汁,这种经过千辛万苦换来的巧对,自然让孩子们欣喜。对课的魅力也缘于此,就是这种近乎文字游戏之类的东西,引领师生疯狂地投入,在说说笑笑、思思考考的过程中,开启了我们的智慧,培养了我们炼字、炼句的习惯与本领。试想,从小学起步,坚持下去,经常引导学生玩对联这种文字游戏,对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促进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上学期在我引导学生讲读完《峨眉道上》一课后,我即兴一句“峨眉道上,块块石板,凝结路人辛苦”来求对,这下可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同学们先是双眉紧锁,后是议论、争吵了一阵,给出的下联真让我吃惊不小:“趵突泉边,眼眼清泉,映照游人笑脸。”(从《趵突泉》一课内容入对)“挑水路上,弯弯扁担,担起乡亲乡情。”(以《古井》一课入对)“西湖岸边,绿绿美景,印证自然本色。”(用《西湖的“绿”》入对)……正是教师即兴的一句话,一旦以“对子”这一问题出现,就勾起了孩子们求知、探究的欲望,对对子这种文字游戏引入课堂,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作业入对
据调查,许多学生因作业而伤脑筋,督促孩子交作业,往往是师生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因班有“懒童”而“战火”不绝者,比比皆是。作业成了师生关系中一个微妙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