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中语气词也比较研究
                    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中语气词也比较研究
    语气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所独有,因而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系语言的特征之一。《马氏文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说:“助字者,华之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马氏文通》所说的“助字”即语气词,语气词始终是古今汉语的一大特点。目前学界对上古和近代语气词的研究较为深入,而中古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尚不充分,给我们留下了继续研究的空间。 
  在汉语史的研究中,语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世说新语》是南朝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北魏王朝的文献仅杨?f之的《洛阳伽蓝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而已。从汉语史角度看,《洛阳伽蓝记》虽然存在后人之注误入正文的情况,也掺杂着前代的少量文字材料,但由于整体上为杨?f之一人所著,全书语言风格较为统一,语料的时代性方面显然优于其它三部文献。因此我们选择了《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中的“也”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能揭示中古语气词的一些规律和南北朝语言的一些差异。 
  “也”在《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在用法上有细微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两部文献的比较中看出“也”的渐变。“也”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一百一十三次,在《洛阳伽蓝记》中出现了一百五十六次。“也”在这两部文献中相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都是继承了上古的用法: 
  1.表示判断语气。肯定或否定主语谓语间的关系来判断事理或解释原因。在《世说新语》中共用七十八次,在《洛阳伽蓝记》中共用八十次。类似上古时“……者,……也”之类的格式,本期虽仍时有出现,但已很少,《世说新语》仅五例,《洛阳伽蓝记》仅七例。如: 
  (1) 桓郎者,桓范也。(《世说新语校笺》/下/贤媛第十九/366) 
  (2) 有沙门宝公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时通达,不可得解,事过之后,始验其实。(《洛阳伽蓝记校释》/卷四/150) 
  2.表示解释、说理。事情的缘由可以判断、推理,也可以是解释、说明,“也”就常用于说明原因的分句中,如果表示原因的分句在前,“也”就用于此分句末。如果表示原因的分句在后,“也”仍用于此分句末。 
  (3)镇西妖治故也。(《世说新语》/中/品藻第九/281) 
  (4)众僧利齐,百姓所供也。(《洛阳伽蓝记》/卷二#8226;城东/74) 
  3.“也”本来用于表示判断,经久沿用后,“也”带有强调、肯定所陈述事实确实如此的语气,而不一定是表示判断或论断。这种用法“也”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的“的”。 
  (5)时人以为纯孝也。(《世说新语》/上/德行第一/28) 
  (6)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洛阳伽蓝记》/卷一#8226;城内/25) 
  我们调查发现,《世说新语》中的“也”字出现了与上古不同的用法,“也”字在这里扩大了它的功能,可以用如“矣”,表示一种动态的情况,表示业已变化的事实或即将发生的情况,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了八例,如下: 
  (7) 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上言语第二/38) 
  (8)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上/言语第二/48) 
  (9)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上/言语第二/67) 
  (10)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中/赏誉第八/231) 
  (11)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中/品藻第九/287) 
  (12)儿云:“已足,不须复?T也。”(中/夙惠第十二/324) 
  (13)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下/容止第十四/339) 
  (14)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下/假谲第二十七/455) 
  但在《洛阳伽蓝记》中发现“也”没有此用法。 
  “也”和“矣”是历代文言中使用最频繁的两个语气词,使用的时限较之其它语气词也最长,这两个语气词的使用在先秦两汉时期有基本的分工。通常用“也”表示一种静态的判断,用“矣”表示事态的变化或完成。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谈到关于“也”的发展时提到:“‘也’字的用法,似乎在中古以后没有在口语中流传下来,至少是少用了。”但是他没有对“也”字变化消长的过程进行阐述。罗骥在《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中指出:“北宋‘也’表事态变化的新用法已相当成熟,显然它不是北宋才产生的,事实上在魏晋时它就已初露端倪了。”因此,中古时期是语气词“也”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是一个渐变期,这种渐变在《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中得到了体现。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处在某一共时系统中的语言成分,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产生的,而是经过漫长时期的筛选、累积、融合而成的。因此,可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