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和恭陵对比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乾陵和恭陵对比研究

唐乾陵和恭陵对比研究   摘要: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是中国历代帝陵中唯一的一座二帝合葬陵。恭陵是唐高宗李治之子李弘的陵墓.本文通过对乾陵和恭陵的布局、陵前石刻组合、选址和营建、陪葬墓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指出乾陵、恭陵的建制布局更多的受到唐代以前各朝代陵寝制度的影响,但是恭陵神门外列置石狮和神道列置石马对乾陵和以后唐陵有影响。   关键词:乾陵;恭陵;影响   一、陵园布局   有学者依据乾陵陪葬墓对唐代的皇室埋葬制度进行过分析探讨。但对乾陵和恭陵的对比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专门性探讨。乾陵位于乾县以北的梁山,由陵园、神道、下宫、陪葬墓区组成。历年的考古调查和钻探发现,乾陵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以梁山主峰为中心,城垣环绕山峰四周,平面略呈方形,墓室的平面布局是模仿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乾陵的整个平面布局分三部分,自北向南由三对门阙加以区分。第一对门阙以北为陵寝,这一部分可以视为长安城的宫城。第一对门阙至第二对门阙之间是陵墓的神道所在,排列有石刻造像,这一部分可视为长安城的皇城。第二对门阙和第三队门阙之间分布着功臣密戚的陪葬墓,这部分视为长安城的外郭城。三对门阙则分别象征着长安城的承天门、朱雀门和明德门。陵园城垣四角各有角阙,1961年曾发掘东南角阙,曲尺形,两端呈三出结构。陵园环绕陵山一周修筑平面方形的城垣,四面设四门,从钻探的北门门址平面分析,结构为殿堂式。四门外两侧建造双阙,1995年发掘的南门双阙均为三出阙”。考古钻探表明,乾陵墓穴系穿山开凿而成,隧道及墓门均开凿于自然山体的石灰岩上,隧道呈斜坡形。墓道内用石条叠砌,并用铁系腰将石条固定,再以铁浆灌注期间。恭陵幕主人李弘,公元675年死后追谥为“孝敬皇帝”,并以皇帝的规格安葬。恭陵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四周原夯筑有神墙,神墙四周建有角楼建筑,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南神门外有立狮一对,东、北、西三座神门外为一对坐狮,南神门外神道宽约50米,两侧立有石像生。恭陵封土为陵,封土夯筑而成呈覆斗状,东西残长150米,南北残宽130米,残高22米。灵台封土在陵园中部偏西即神道不在封土中间,在其封土偏东在灵台封土东北有一方椎形土蟓,应为李弘之妃哀皇后陵寝。   唐陵的建制有两种形式,“积土为陵”和“因山为陵”。唐太宗的昭陵开创了唐陵依山为陵的形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显示雄伟壮观的效果、防止盗墓与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提倡节俭。乾陵建制属于以山为陵,从陵园的布局可以看出乾陵与恭陵完全不同,乾陵以山为陵、为阙,规模气势庞大,为唐陵之最,依山为陵的建制继承了唐太宗昭陵的建制,同时受到汉代帝陵建制的影响。恭陵处滹沱陵上,“号墓为陵”,虽依照皇帝的规格建造,但其规模,陵园布局与乾陵是无法相比的。但陵区建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建门,门外立石狮,四角建角楼,神道顺地势向南延伸,在这几方面乾陵和恭陵的形制相同,同时这几方面也是唐陵的共性所在。   二、陵前石刻组合   乾陵石刻分布于陵前神道两侧,从南至北依次为石柱、翼马、鸵鸟各1对、仗马与牵马人组合5对(各10件)、石人10对(20件)、无字碑1、述圣记碑1、蕃酋像61件。四门石狮各1对,均为蹲狮。北门门阙以北有仗马及牵马人各3对(各6件)。2007年的发掘表明,门阙与仗马之间原有2对石刻,石座旁还配置有方形小石座,其中北侧的1对为站立的石虎,另1对可能亦为石兽。   恭陵石刻位于南神门外神道两侧,从南向北依次有望柱1对,天马1对、石人3对、睿德纪碑1通、立狮1对。此外,在东、北、西三座神门外各有坐狮1对,共3对6件。   唐代帝陵继承了东汉以来陵前列置石刻制度,并发展了这种制度,在陵前神道两侧也列置石刻,石刻数量、种类均有增多。从整体数量上来说,乾陵列置石刻的数量远多于恭陵,除了乾陵和恭陵陵前都有的石人、石马、石狮、石柱外,乾陵陵前还列置有番酋像和鸵鸟。陵前列置番酋像,乾陵不是特例,唐太宗昭陵陵前列置有“十四国君长”,乾陵陵前列置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番酋像和石鸵鸟,一方面是为了夸耀盛世武功,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大唐帝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从具体的石刻雕像来看,恭陵神门外列置的石狮对唐代陵寝制度具有深远影响。它一改唐代前期陵园四神门外列置石虎为石狮,使唐代帝陵石刻制度逐渐称为定制。唐代陵园四门置石狮最早的例子当为太子李弘恭陵。自乾陵开始,以后的诸唐陵四门外均置石狮1对。虽然唐陵在四门都设置石狮,但是唯南门的一对石狮在雕刻技巧上为其它三门石狮所不及。体现了帝王之气,且仅从石狮的造型与雕工就能反映出国家的荣辱兴衰。恭陵陵前设置石马,在唐陵中也是首次出现,其后乾陵、建陵、崇陵等八陵前均有天马。   三、选址和营建   乾陵的营建工作是从唐高宗去世后开始的。弘道元年(683年)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