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五代敦煌普通僧尼参和教团管理研究
唐五代敦煌普通僧尼参和教团管理研究
摘要:敦煌出土文书显示,唐五代敦煌僧尼有权推举教团僧官的人选,僧官的就任和辞职需经过他们的同意,他们对教团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可轮流担任直岁(都师)一职。这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僧尼在教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佛教的民主性特点。唐五代敦煌普通僧尼对教团管理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全国其他地区教团管理的状况。
关键词:唐五代时期;敦煌僧尼;教团管理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2-0073-05
收稿日期:2011-11-24
作者简介:明成满,博士,安徽工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243000
敦煌出土文书中有一部分是反映当时敦煌佛教教团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文书,学界利用这些文书对敦煌教团的经济状况、宗教生活、社会生活和教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专著主要有竺沙雅章先生《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谢和耐先生《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姜伯勤先生《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郝春文先生《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还包括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一书。根据目前所见成果,除了王祥伟对普通僧尼在教团管理中的作用略有涉及外,专门研究还不多见。笔者冒昧利用出土文书对唐五代时期敦煌普通僧尼在教团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专门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寺院僧官的任免须经僧众同意
出土文书显示,敦煌教团中寺院三纲的任命先由寺院徒众推举,再报都僧统(都教授)批准。如P.3730《吐蕃酉年(829或841)正月金光明寺维那怀英等请僧淮济补充上座等状并洪辩判辞》即显示了徒众推选三纲的形式,文书内容如下:
1.金光明寺徒众状上
2.僧淮济请补充上座,僧智明口补充寺主。
3.右件人,学业英灵,僧众准的,宽洪变物,公府且明。
4.理务有权智之才,覆恤乃均平之德。寺舍钦能,
5.和穆人户,仰之清规。伏望补充所由,允情
6.众意,垂请处分。
7.牒件状如前。谨牒。
8.酉年正月日维那怀英等谨牒。
9.口上座,才智有闻,戒行俱
11.挹。吕寺主,方圆不滞,务略临
13.机。徒侣赖其清规,人户仰其
15.抚训。并依仁仗义,怀信怀忠。
17.梵宇有再康之休,僧众无
19.不饶之虑。理宜纳请,勿滞公途。
21.将状就邀,专伫美响。廿九日洪辩
(第10、12、14、16、18、20、22-27行有徒众十九人的法名,此处略)。
文书第1-8行是金光明寺的十九名徒众联名上书的内容,即推举淮济为上座,智通为寺主,并列举了推举的理由,请求都僧统批准。文书第9-21行是都僧统洪辩的判词,洪辩在判文中肯定了被推举人的优点,同意了徒众的推举。
从大量敦煌文书可知,当时敦煌寺院中民主推选僧官的制度是普遍存在的。而从时间跨度上看,吐蕃占领时期、张氏归义军时期、曹氏归义军时期无不遵循这一程序。
敦煌文书中还有一些寺院僧官辞职的状文。僧官在辞职时,要给都僧统(都教授)呈交一个状文,阐明辞职的理由。都僧统(都教授)则把一定的决定权交给该寺的普通徒众。如P.3753《唐大顺二年(891)正月普光寺尼定忍等辞职牒并判辞》载:“普光寺尼定忍等,寺主慈净、都维体净、典坐智真、直岁戒忍。右伏以定忍等虽沾释氏,一无所知。奉择驱驰,固累年日,凡事之间,如同伤翼,多亏趁伴之期,遂饶乖后之志。比者蹉跎顽耳,陷公损私而负磨鈆之名,弊车碍辙,切欲尽瘁。忝从守于明教,仍皆疹疾,岁月连绵,在寺无一毛之益,在家有困然之机。……伏乞都僧统和尚高悬朗镜,俯照两颐。良才待举而不携,困马乏力思下坡。伏请详赐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大顺二年正月日定忍、体净、慈净、智真、戒忍牒”。对此,都僧统悟真的判词是:“付当寺徒众,细与商量,若合结放,即与差替。”
从上引可知,普光寺定忍等5名僧官因寺院管理不善、生活穷困等原因向都僧统悟真集体提出辞职,悟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付当寺徒众,细与商量”,如果徒众同意他们的辞职请求,要及时推举新的人选来代替。面对僧官和寺职人员的辞职请求,都僧统(都教授)有时虽表明其态度,但仍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寺院徒众。另如P.3100文书显示,都僧统悟真虽认为道行请辞合乎情理,“理宜矜放”,但仍把最终决定权交给了当寺徒众。
就文书内容与推选形式而言,实际上都有律令制度的因子在内。对僧尼推选三纲比较完整的规定,可参以《令集解》卷八“任僧纲”条:“凡任僧纲,必须用德行能化徒众,道俗钦仰,纲维法务者。所举徒众,皆连署牒官。若有阿党朋扇,浪举无德者,百日苦使,一任以后,不得辄换。若有过罪,及老病不任者,即依上法简换。”
在有些情况下,都僧统(都教授)对徒众推选的僧官不满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