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属缅甸稻米产业和英属缅甸民族关系研究述评
英属缅甸稻米产业和英属缅甸民族关系研究述评
摘 要:英属缅甸稻米产业在英属缅甸历史发展进程意义重大,这种经济模式导致英属缅甸民族关系紧张,这种紧张的民族关系一直影响到当今缅甸各个民族关系的和谐,由于中缅边境许多民族是跨境民族,缅甸国内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引起中缅边境局势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项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属缅甸;稻米产业;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缅族、克伦族、克钦族、掸族、克耶族、若开族、孟族等50多个民族。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占缅甸总人口的65%。由于民族众多,且在地理上有高山大河的阻隔,缅甸自古以来就很难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虽然缅族在11~19世纪先后建立起几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都未建成以郡县制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中央封建帝国。在英属缅甸时期,随着下缅甸的土地开垦,缅甸稻米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水稻种植是在英国殖民者主导下,被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经济模式,缅人获益甚少,所得利润大部分落入英国人、印度人、华人等民族的口袋中。英属缅甸稻米产业经济的发展,缅甸社会阶层发生变化,英属缅甸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影响英属缅甸各个族群的民族关系,尤其是缅族与印度人、华人等民族的关系日趋紧张,这种紧张的民族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当今缅甸国内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由于中缅边境许多民族是跨境民族,当今缅甸国内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引起中缅边境局势动荡,如缅甸民地武问题、果敢问题等民族问题严重影响我国西南边疆的稳定,这都与英属缅甸时期的稻米产业经济政策、民族政策息息相关。现就所掌握资料,对国内外研究动态梳理如下:
1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从外文文献来看,国外涉及缅甸稻米产业的研究比中文文献相对较多,从图书而言,主要有伊恩?布朗的《危机中的殖民地经济:缅甸稻米三角洲和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伦敦:泰勒弗朗西斯集团,2005年版),阿达斯的《缅甸三角洲:一个亚洲稻米新产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1852~1941》(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程晓华的《缅甸的稻米产业,1852~1940》(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社,1968),钦赢的《一个世纪的缅甸水稻改良》(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1991年版)。就内容而言,伊恩?布朗主要研究了1930年代经济世界经济危机对殖民地缅甸经济的影响,其中特别揭示了缅甸的稻米产业及其生产者在危机中的境遇,但作者颠覆了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放弃了单一从事稻米产业商品经济活动的农民在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并未被动地受到严重的重创,而是因为地域、各种经济因素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动地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努力做出调适;阿达斯主要以殖民地时期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稻米产业的发展为线索,从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缅甸社会发展变化为角度,对缅甸当时的经济发展的大致及对缅甸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程晓华主要研究了1852~1940年缅甸稻米产业的情况,作者主要对殖民地缅甸的稻米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并对大米产业发展所获得发展的内外动力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此外作者在最后对缅甸稻米产业的发展引起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总体上该著作还是属于对殖民地缅甸稻米产业历史一段记录;钦赢以1991年为研究的时间截止点,对此前的100多年的缅甸稻米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和回顾,相当于一本现代缅甸稻米产业发展史。
就外文论文而言,关于缅甸稻米的论文很多,但直接涉及殖民地时期缅甸稻米问题的研究论文并不多见,主要有威廉?范申德尔的《缅甸稻米产业的兴起:1850~1880》(当代亚洲期刊,1987年第4期),A.J.H.莱瑟姆的《水稻和小麦的国际市场,1868~1914》(经济历史评论,1983年第2期,第260页至第280页),迪奥克诺的《英国公司和缅甸经济:以稻米和柚木产业作为特殊视角(1917~1937)(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1983年),诺尔曼.G.欧文的《大陆东南亚的稻米产业(1850~1914)》(泰学研究,1971年7月,第78至142页)。其中论文威廉?范申德尔对殖民地时期缅甸稻米产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根源和动力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其主要是殖民者充分根据缅甸十分适宜水稻种植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打破缅甸封建时代禁止稻米贸易禁令,不断开拓稻米市场,大规模引进劳动力,改善缅甸的交通设施等措施都直接刺激了缅甸稻米产业的迅速崛起。除此之外,其他的论文都未对殖民地缅甸的稻米产业进行专门的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从1979年1月1日到2012年8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