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类专业食源性病原学教学改革和实践.docVIP

食品安全类专业食源性病原学教学改革和实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安全类专业食源性病原学教学改革和实践

食品安全类专业食源性病原学教学改革和实践   摘要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食源性病原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也是食品安全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之一。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完善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相应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学;食品安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330-03   Practice and Reform on Foodborne Etiology for Food Safety Discipline   SHANG Ying   (Food Safety Institute,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Foodborne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ommon disease in the world toda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but also a major problem of food safety. Foodborne eti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and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discipline.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teaching effec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crete measure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teaching content,method,mode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goals we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foodborne etiology;food safety;teaching;reform   1 食源性流行病学课程概述   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由食品污染造成的急性或慢性中毒事故屡有发生,其中许多都跟病原微生物有关,如: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李斯特菌污染、瘟鸡引起的禽流感蔓延、发生在美国的袋装菠菜、毒黄瓜等引发的大肠杆菌感染等,均引起了全球的食品安全恐慌[1]。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声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做好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于食品来说,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基质,在种植、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都有可能存在病原菌污染问题和潜在危害。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漏报率在90%以上的估计原则,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达数十万起,发病人次上千万,其中由致病菌引起的病例数就占食源性疾病报告人数的40%~50%[2]。我国对病原菌微生物进行分类的标准是其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根据分类标准,我国的病原微生物被分为4类:第1类病原微生物包括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以及尚未在我国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病原微生物,它主要用来定义那些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3]。   据《201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63起,发病2 625人,死亡35人,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占总数的44.23%[4]。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3月公布2015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