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希德及其高校管理思想和实践
谢希德及其高校管理思想和实践
摘 要: 谢希德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兼科学家、教育家于一身。从“科学救国”到“科学建国”的理想是她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背后强劲的动力之源,正是这一强劲动力使她在现实生活中,铸就了坚强、执著、坚定的品格。作为校长,对复旦大学的改革,既体现着她高校管理思想的睿智,又显示出她过人的敢于实践的胆识以及开放的心态。她的高校管理思想和勤奋敬业的精神今天依然激励着后学。
关键词: 谢希德;女性;大学校长;品格
中图分类号: G40-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09)02-0010-06
谢希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不仅以其自身的坚韧与睿智有力地诠释了女性可以同男性一样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而且她更以其时代的领悟力执掌我国名校复旦大学,并取得辉煌成就。回顾她的一生:科学家、教育家兼于一身。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交织而成的性别偏见的桎梏下,在寥若晨星的大学校长队伍中,谢希德的教育实践无不凸显出作为女性成长与奋斗的艰难,更凸显出她与众不同的刚强、坚韧与睿智。[JP]
一、成长与奋斗的历程
谢希德1921年3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谢玉铭是当时有名的物理学家,母亲是位知识女性,这是一个祥和、安宁而幸福的知识家庭。这样的家庭对谢希德日后从事科学事业以深刻影响。正是因为生于这样开明的家庭,她才能够突破落后、愚昧的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获得接受教育尤其是从事科学学习、研究的机会。当时的中国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可以说凤毛麟角。1938年,谢希德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女性大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8.4%[1],直到1947年这一比例依然维持在18%左右。不仅如此,她从父亲那里理解了 “国家,须要科学”,必须要刻苦学习,以实现“科学救国”的深刻内涵。当她把从父亲那里秉承而来的对物理科学的兴趣爱好升华到为国家而学的层面,便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谢希德从懂事起,就目睹了中国人民拮据、困苦、潦倒的经济生活以及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同时中国人民抗争不屈的精神,有识之士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思想与当时影响深远的“科学救国”进步思想融合在一起给她以时代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学习动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当举国茫然之际,以任鸿隽、杨铨、蓝兆乾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实地考察美国工矿企业和生产实验,领悟到“一切富强之法皆出自科学”、“唯科学可为芸芸众生托身立命之所”、“中国尚无近代意义之科学”、“必须播撒科学良种于荒芜不治之田”等等醒世道理[2]。因此,以留美工科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社成员,率先提出科学救国论,继而形成一整套较成熟的科学救国理论及其实施方案。在这些科学救国思想的感召下,很多知识分子远渡重洋学习科学知识,以救国家于危难,谢希德即为其中之一。
(一)坚强地与疾病和厄运抗争
1938年对于17岁的谢希德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她患了股关节结核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这种疾病在那个年代被判定为能致人死亡的大病。同时,由于日军的侵扰,医院的休养环境很差,有一次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就在谢希德所住的医院附近爆炸。国家的灾难、生存的艰难、生命的宝贵进一步坚定了谢希德的意志,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为中华振兴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外语,阅读朋友带给她的书籍,并通过书信和好友畅谈救国理想。四年后疾病得以治愈。这段时间对谢希德来说即是苦难也是磨炼,正如她自己所说:“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病床上躺了四年这应该是祸,但我却抓住了机遇,学好了英语,又扩大了自学面,掌握了一套自学方法……”[3]20。对于生命和学习意义的深刻领会使年仅17岁的谢希德变得意志坚强。
第二次疾病袭来是在1966年,她被确诊为乳腺癌!这是一个能击倒人意志的噩耗,而谢希德从容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在同年10月进行了手术治疗。“屋漏偏遭连阴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她成为受“审判”的对象,并在她手术之后仅两个月,还在休养、放化疗期间,就被红卫兵小将们揪到学校接受“审判”、劳动改造。接着就是关“牛棚”,而这牛棚恰恰是自己主持创建的还未起用的物理“低温实验室”,“心痛”是可以想见的。此时的谢希德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让她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入党时“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还没有实现,她在心里默想:“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战斗,就要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在她心里有一种坚定而又强烈的责任感,她默默地鼓励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争取多活几年”[3]81,她在等待中期盼着,在期盼中更加坚强起来,病魔在她面前又一次“退让”了。
第三次是在1970年,癌症复发。这次她的爱人没在身边,也被关了“牛棚”,他们被人为分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