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刘复语法的研究成就浅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年代刘复语法的研究成就浅论

二十年代刘复语法的研究成就浅论   引言      1919年底成书的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与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一起,被认为是摆脱自《马氏文通》始即成风习的仿照西洋文法研究中国语言的巢臼、建构中国本土文法的最早探索。此后刘复忙于实验语音学、国语推广、古文考订乃至行政事物,对此不复关注,只在30年代出版了半部《中国文法讲话》,完全放弃了当初雷厉风行、旗帜鲜明的革新主张。但他的初创之勇气和《中国文法通论》所达语法研究之高度是不可埋没的。1923年《中国文法通论》四版,刘复作长达二十余页的《附言》于后,表达了他“最近对于研究中国文法的观念”(P.113)。我们认为,无论从语言观的科学性还是语法研究普遍方法论的探索角度,这篇《附言》都能代表刘复语法研究的最高成就。      1.语言观的科学性      也许与留学伦敦、巴黎,较多接触到欧洲理论语言学有关,刘复的语法研究,善于从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入手,将语法研究作为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实践活动。在《附言》中,这种精神得到彻底应用。   1.1 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基本原则。中国语法学研究或者偏于繁冗琐碎的语言现象的描写,或者失于肤浅单薄的表面现象的概述。刘复在《附言》中指出,研究语言要“精细”,可以在一个字的用法上,定下五十个条例,每个条例下有十个例外,每个例外下又有三五个例外之例外――这真是麻烦得够了。”他认为,研究语法,必须有对这种“麻烦”的耐心,但并不是一味“麻烦”,还须得有“简约”,“但必须经过了这麻烦以后所得到的简约,才识有价值的简约”(P.134)科学的研究,必须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从大量复杂的现实材料中。找出可行的规律,再以规律指导现实。复杂――简单――再复杂――再简单,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正如爱斯所说:“人一方面企图包罗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类经验;而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在追求基本假定中的简单和经济。”(转引自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刘复举“在”为例,说只是把“在”说成英语的at,法语的a,是没有用的简约,即“破陋”。刘复详细分析了“在”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   a.我在纸上写字。   b.我在草地上跳舞。   c.倒茶在茶杯里。   三句话中,“在”从相对于“地位”(即位置)的视点上来看是不同的:   a.在位置上。   b.在位置外。   c.在位置里。   这令人想起陆俭明在《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中对“台上坐着主席团”等句子中“v”进行的深入分析。   1.2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刘复明确提出:“我以为语言是活的。”因此他在《附言》中指出,《通论》将文言文与现代的口语混合举例是不对的,研究语法应当分清现代与历史的文法,分别作为“中国文法”的一部分,“中国文法”的概念本身就太宽泛了,应该“主张现代的文法与历史的文法分家”(P.117)。刘复看到语言在几千年间的发展中形成了文与法的分化,以及五四以前白话文的推广,强烈主张区分共时与历时的语法,他形象地说:“许再过若干年,目下所通用的文言文,也就变做了历史。”可惜这样的主张,他并没有亲自去实践。   1.3 因为看到了语言是活的,且有它本身的规律,“我们尽可以看着某种语言变化到如何脱离本相,仔细一推求,他的变化的可能,还是先天所赋有的,决不是偶然的,也决不是用强力做成的。”(P.121)所以刘复认为不能强行以人力规范修正语言,而应顺其自然,顺应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因而,对于当时语体的保守或者欧化,不必硬行地反对。“我们研究文法的,只能做书生,不能做政客”,“我们不能发起,不能赞成,只能成而后塑。”(P.123)这种科学的、先进的语言规范观,几十年后仍有许多人没能理解和接受。   2.对于研究语法的普遍方法论,刘复在《附言》中也有自己的探索。他指出对西洋和前人的语法研究理论,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且仍需创造。同时对语法的研究本身也应区分理论的与实用的,重点在实用。   2.1 刘复认为,研究西洋文法对中国语法的研究,只有有限的两种作用,即某些手腕的借鉴和语言现象的比较。语法研究重在创造。刘复比喻马建忠是“穿了西装的经生”,虽然他仿照西洋文法来研究中国文法有不妥之处,但毕竟独创之功极大,而后人若要继他而起,非但套用西洋文法不妥,其本身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价值,是“经生没有做像,却拾了些经生的涕唾;洋装没穿成,恰拾了支破皮鞋!”(P.128)比喻虽极辛辣,却也恰切。在《通论》中,刘复已经开始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语法的骨骼。三十年代他却又转向保守,其中原因何在,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是缺乏自己的有解释力的理论,确实一直是中国语法研究的弊病,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语法研究,也仍是新的穿了西装的经生。   2.2 刘复认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