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司法慎刑的原则启示
唐代司法慎刑的原则启示
【摘要】 唐代的司法周密完善,自始至终体现着慎刑的原则,并确立了严控死刑、限制拷讯、减轻刑罚、错案追究以及司法监察等制度。这使唐律具有了宽平简约、轻重适中的特点。唐代的慎刑思想不仅对此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关键词】 慎刑原则 错案追究 司法监察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唐朝以仁义为本治理天下,不以严刑酷法对待人民
唐代的司法思想和立法原则十分重要,不仅对此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各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慎刑思想。
慎刑是与滥刑相对的一对概念。唐朝在建立之初,就十分关注慎刑、轻法。武德二年(619),官府抓获了一名劫犯,名叫严甘罗。唐高祖讯问说:“你为何要当劫贼?”劫犯回答:“饥寒交迫,实在无法生活下去,所以行劫。”高祖听后检讨说:“我作为你们的君主,不能使你们生活得更好,这是我的罪过。”于是下令将此人释放。武德四年(621),高祖在亲自审问囚犯时,对宰相裴寂说:“天下尚乱,犯罪者多,如果按律定罪,死者更多。偷盗者多因生活困苦,兵士逃亡者多因军官枉法,凡此种犯罪,我想全部释放。”高祖的想法得到了宰相的支持,与隋炀帝一味地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时期唐朝尚未全部统一,战争仍在持续中,还没有来得及制定本朝的法律,但唐高祖的这些做法已经表现出了慎刑的思想观念。
慎刑的原则主要是唐太宗时期确立的。为此朝廷内部进行了一场司法大辩论,以封德彝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应该实行严刑峻法,而以魏徵为首的一派人则主张轻刑。魏徵等人的意见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从而为唐初慎刑原则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是唐代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主张“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①他认为历代帝王凡以仁义治天下的,其统治时间就长久;凡以严刑酷法对待人民的,虽然能收一时之效,但很快就败亡了。魏徵还主张在审讯时,要求“不严讯,不旁求,不贵多端”。②即以事实断罪,不严刑拷打,不使用各种手段,以求罪证。他劝谏唐太宗要慎刑,治理天下要以仁义为本。这种慎刑的思想后来均体现在唐律的编修之中。贞观十一年(637)编成的《贞观律》,删去“苛细”条文52条,减少死刑条文92条,减流为徒71条,其余“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③唐高宗时颁行的《永徽律》就是以《贞观律》为蓝本的。鉴于在司法实践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高宗又下令逐条逐句对律文进行详细的解释,称之为律疏,并将其与律文合编在一起,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唐律疏议》。
唐太宗尽量减少死刑,且亲自核准死刑
早在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就提出了“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存宽简”的观点。他说:“售棺材的商人,希望每年都有疫疾发生,以便更多地售出棺木;司法官员办案,为追求结案率,务求严酷,以成其考课”,④即工作业绩。唐太宗认为这是导致法官用法严酷,产生不公的根本原因。因此他规定司法部门判决死刑,必须呈报到中央,由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各部尚书、九卿集体讨论定案。不久,又规定死刑必须呈报皇帝核准,在处决前京师地区二日内五覆奏,地方三日内五覆奏。这一规定的目的有二:一是使皇帝有时间慎重思考,二是这期间案情如果有变化还来得及纠正。正因为如此,所以太宗时期死罪极少,其中贞观四年(630)全国仅判死刑29人。
为了减少死刑的判决,唐太宗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将应判绞刑的,免除死罪而改判为断其右趾,从而使一批人得以活命。唐朝的死刑分为绞、斩二种,其中绞刑稍轻。不久,他认为这种刑罚还是过重了,对宰相萧?r说:“前代不施行肉刑已久,今天仍断人右趾,念其痛苦,心甚不忍。”萧?r回答:“前代在死刑之外又有肉刑,陛下在死刑之内施行肉刑,减死刑为断趾,变死为活,应该属于轻法。”太宗又说:“本来以为是轻刑,但想到断趾的痛苦,心中恻然,难以忘怀。”经过商议后,又将断趾改为流放3000里,加2年劳役。
唐律有“十恶”的刑名,凡犯者要处以死刑。有一个叫贾崇的刺史,部下有人犯了此罪,被御史弹劾,判处连坐之罪。案子呈报唐太宗,他认为上古的圣贤都不能避免其亲属犯法,如今却要求刺史做到这一点,岂不是强人所难!他进而分析说:“如果判处贾崇连坐之罪,恐怕以后大家都互相掩盖罪行,反而使真正罪犯不能得到惩治。”于是规定今后凡有此类情况的,刺史皆不连坐,但需认真察访,肃清奸恶。
为了减少死刑,只要有改邪归正的行为,太宗都尽量给其机会。如贞观六年(632),他亲自核定死刑犯390人,因要到明年秋季才能执行死刑,于是便把他们放回,与家人团聚,约定时间到长安汇集。当时就有人反对,但太宗认为自己以诚心待人,人必不负己。次年九月,这些死刑犯全部自动返回长安,无一人逃亡。太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