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室教育问题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宗室教育问题的研究

唐代宗室教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唐代宗室中皇太子、诸王、公主有专门的老师教授,而其他子弟则在王朝最好的学府——弘文馆或崇文馆学习;其学习内容为书法、文史经籍等;唐代宗室通过教育提高了其文化水平和修养,是比较成功的。   关键词:唐代宗室;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唐代宗室除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享有特权外,他们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地享有特权。本文按照宗室与皇帝的亲疏远近关系将唐代宗室分为皇太子、诸王、公主及其子女,以及一般宗室两部分。   以下就唐代宗室教育涉及的教育机构、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育机构   (一)皇太子、诸王、公主之师   皇太子、诸王、公主作为皇帝的至亲,本身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最大的特权,他们并无入仕为官之虞,因此不需要进入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帝不注重他们的教育;相反为了提高这些至亲的学识、能力、修养,皇帝还要设立专门的教学官员、聘请专门的老师为其服务。这本身就展现出皇太子、诸王、公主在教育方面享有最大的特权。   太子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是皇太子的道德老师,唐初三师、三少曾履行过太子老师的职责,但武则天执政以后,三师、三少渐成为赏赐功勋大臣的虚衔或赠官, 因此三师、三少唐代并非太子的老师。而真正承担皇太子教育职责的是侍读。“侍读,无常员,掌讲导经学。”[1]1292   未出阁的诸王皆配有侍读,分侍讲、侍读、侍文、侍书四种教官,所教授的内容为经义儒学、文辞、书法等。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敕令规定,侍讲、侍读、侍文、侍书皆取现任官充,经三周年放选。[2]1598而出阁开府的诸王老师则是王府官傅、友、文学,[3]729他们对诸王进行儒术文辞及道德教育。   开元以后,东宫、王府体制发生了变化,太子不居东宫,诸王集中居住,原有的官僚体制实际上已不再发挥作用,所以自此后,皇太子、诸王教育的实际承担者是侍读:   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年,以渐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2]60,[4]3271   侍读已不属于东宫官僚,由朝廷官员兼任,此制终唐之世未变。   正史中关于皇太子、诸王侍读的记载很多,此处略举数例:   高祖武德年间,陆德明被李世民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曾命中山王承乾师从之,[4]4945陆德明实际上充当了王子侍读的角色;李敬玄于贞观末曾就职崇贤馆,并兼任太子李治侍读;[4]2754武则天时,崔融直崇文馆学士,“中宗在春宫,制融为侍读,兼侍属文。”[4]2996玄宗在东宫时,张说、褚无量皆任过侍读;[4]3051顺宗时,给事中陆质、中书舍人崔枢曾当过太子侍读;[4]407宪宗时,工部侍郎归登、给事中吕元膺、谏议大夫孔戣、给事中李逢吉、司勋员外郎李巨都曾做过皇太子诸王侍读;[4]429,438,444   公主的侍读官不常置。据《唐故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铭》载,[5]66-67太宗女孟姜贞观初随父避暑甘泉宫,上表起居,皆手自缮写。太宗览之,以为文辞、书法均佳,大加赞赏。于是“仍令宫官善书者侍书,兼遣女师侍读。”专门派人教习书法及学艺。公主侍读官当由宫官有才艺者充任,如德宗朝的宋氏五姐妹:   女学士、尚宫宋氏者,名若昭,贝州清阳人。父庭芬,世为儒学,至庭芬有词藻。生五女,皆聪惠,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长曰若莘,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莘、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若昭)著《女论语》十篇……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以闻。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赏叹……(德宗)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自贞元七年已后,宫中记注簿籍,若莘掌其事。(若莘卒后)穆宗复令若昭代司其职,拜尚宫。姊妹中,若昭尤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4]2198-2199   宋氏五姐妹因才艺出众,故此充当了诸王、公主、嫔媛之师,实际上就是侍读的角色。   (二)其他宗室就学的教育机构   弘文、崇文馆是皇太子、诸王、公主之外的宗室就学的教育机构。   弘文馆最早设于武德末,《资治通鉴》卷192“高祖武德九年(626)九月”条略云:   上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又取三品已上子孙充弘文馆学士(生)。   弘文馆实际上是秦王文学馆的翻版,太宗设立弘文馆的政治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中心,其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就是武德初高祖所置秘书外省小学的生员。[6]241-24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