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内情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内情
贝聿铭是建筑大师,是苏州人,他说:“我离开中国已经有73年了,可是,我觉得我的根在中国的苏州,我对于苏州的感情也是很深,我很希望有这个机会,可以留点纪念……”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一百多项杰出的建筑设计,赢得了50多个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2006年金秋10月,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历经5年的建设隆重开馆。文化部长孙家正专程带来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贝聿铭先生的贺信。贝聿铭先生也应邀出席并讲话,他说:“苏州的同乡们,我也是苏州人,我离开中国已经有73年了,可是,我觉得我的根在中国的苏州,我对于苏州的感情也是很深,我很希望有这个机会,可以留点纪念,这个新馆,这是我希望的,是我给你们的小小的贡献。”
作为东方卫视职业主持人,我曾特地赶往姑苏古城,在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内对他作了一次访问。
建筑变戏法非常要紧
曹可凡:非常高兴能够今天看到您,我前几天一直在苏州博物馆在看您的作品,以您这样的高龄来做这个作品,对您来说应该是一个新的挑战。
贝聿铭:是个挑战!你说上海话,是吗?
曹可凡:说上海话。
贝聿铭:说上海话好,因为我普通话说得不太灵,说上海话比较容易点,那你讲上海话吧。
曹可凡:我想您以差不多九十岁的高龄来做这么一个苏州新博物馆,对您来讲是个新的挑战。
贝聿铭:不是因为我九十岁,就是七十岁、八十岁,这也是个挑战。
曹可凡:您对每一个作品都觉得是挑战。
贝聿铭:这个问题是大问题,比如我五十岁,我还是觉得是一个挑战,因为苏州的文化非常悠久,2500年文化,苏州出多少人才啊?诗人、画家,明朝、清朝,苏州是和欧洲的佛罗伦萨一样,所以在这里做东西,总会想到跟历史方面有相当关系,不能够随便做的。
贝聿铭先生早在1935年就前往美国攻读建筑专业,他早年从包豪斯运动发起人洛洛皮乌斯、建筑大师柯布西椰、哈佛大学教授阿尔瓦·阿尔托等的学术中懂得了建筑是用来行使某种特定功能的,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它必须与生活本身,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产生某种联系,因此,在接受了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后,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确定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方案。
曹可凡:我看整个建筑实际上是蛮新颖的,但还是符合原来苏州的一些明清建筑的特色,粉墙黛瓦,基本上是灰和白的色调,您当初设计的时候怎样把这个理念放到您的作品当中去的?
贝聿铭:我在心里想来想去,觉得一定要做成灰白色,你看苏州城从前全是灰白色,粉墙非常要紧。门么,要漆成黑色、红色。现在苏州变样了,不过我觉得灰白色还是苏州的本色,所以我就决定要用灰白色。苏州从前的建筑用砖头,而现在用砖头不行了,砖头是工艺品,非常难做,所以就改为用石头,其实用石头反而容易。
曹可凡:而且这石头蛮奇妙的,碰一碰水就变成黑颜色了。
贝聿铭:碰碰水变黑颜色了,太阳一照就变灰。另外一个问题要解决的就是用瓦,苏州人总归要用瓦,叫瓦是吗?
曹可凡:瓦片。
贝聿铭:大家都说苏州一定要有瓦片。瓦片这事得从梁思成说起。大概是1920年的时候,梁思成是主张大屋顶,他也有他的道理。那时候在北京不能乱造房子,高高低低,平顶房子造起来不像样,应该有点气派,所以他讲要用大屋顶,他看法是对的。不过你到苏州来也用大屋顶,就没有机会可以变化,所以这顶顶要紧是要立体方面能变化。变戏法,建筑变戏法非常要紧,所以我在斜坡上和在墙上都用石头,变成全是一体,那么里面就可以有变化。如果这里是瓦片,那里是白墙,我就不能够变化了。我在这里面的变化就只有两个平面的。变化在建筑方面确实非常要紧。
米芾山水画中得到灵感
贝聿铭对变化的认知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1917年,贝聿铭的叔父买下了苏州狮子林做自家的祠堂花园,儿时的贝聿铭就常常玩耍于这假山园林之间。他记得,堆叠成假山的材料是太湖石,烟波浩渺的太湖盛产太湖石,石匠们根据原石的可塑性初步造型,再在湖畔仔细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通常是石匠本人把石头放到湖里,十到二十年后再由他的子孙去收回,这时的石头经过天然侵蚀,风水冲刷,变得纹理纵横,形态奇巧。由石头引发的时间认知,驱动着贝聿铭把苏州博物馆外的北墙设计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片山水景观。
贝聿铭: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有这么有趣的事情,我能够感觉到这件事情对我产生的影响,那就是时间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影响了我的作品,同时也影响了我自身,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让你非常满意的效果,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不论是建筑,还是艺术作品,它真正的价值,最终都只能交给时间去作评判。我认为时间对我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曹可凡:在花园当中,您用石头做成的山水风景我印象非常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