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艺术的手法.docVIP

试论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艺术的手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艺术的手法

试论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艺术的手法   【摘要】“托物言志”越来越成为散文这一文体运用普遍且常见的艺术手法,它以化抽象为形象的的言说优势,同时也是语文课堂必练的传统写作法。本文从学生“托物言志”的习作存在的问题入手,侧重探讨学生如何通过提高对所“托”物品的敏锐捕捉力,进而揭示与此联系紧密的“志”,感知“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的写作乐趣。   【关键词】学生习作 托物言志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75-02   采用“托物言志”这一艺术手法的文章各种体裁的都有但以散文居多,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情理兼美。这些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言一定的“志”,譬如杨朔的《茶花赋》、许地山的《落花生》、巴金的《灯》等,都是成功运用“托物言志”的名篇,另外中职语文教材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也是该写作手法的典范。语文教师在解析文本、串联主题之后基本都会布置一道习作留给学生――请模仿本文的写法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托物言志”短文,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熟悉的某种物品,不做直接交代而是展开联想去描述,营造出一定深度的意境,其间渗透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通过对学生该类习作的批改,我发现了学生对“托物言志”技法掌握得比较肤浅笼统,现对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失误现象   (一)所托之物不新颖、不形象   所托之物既该是写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文章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自然界中的万物,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光声色,器物用具……无论其大小,本都可能成为学生描摹歌咏的对象,怎奈从批阅学生写作片段并结合学生各自的语文程度来看,发现所托之物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凸显高洁的志向;“仙人掌”意喻顽强生命力和无限生机;“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但学生总拿这几个“物”来写却也实在缺乏新意,难以写得形神兼备。   (二)所言之志无个性、不超拔   所言之志可以指写作者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在学生习作中多的是合理的以物喻人,即直述“小草的奋发,竹子的坚韧不屈,青松的傲霜立雪”之类毫无生趣的老生常谈,唯独少了些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的矫情。所言之志就犹如水中浮萍随风飘扬,内容毫无个性;寄托的志根基薄弱,无法启人心智,勉强由物及人再连缀成文也无法品出超拔脱俗的味道,而新奇美妙、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更是奢谈。   二、针对该类习作的写作标准去分析存在的问题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爱憎分明,显而易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或刻画,其间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然所托之“物”不是信手拈来,也非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特性的自然契合,且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充分、更明理、更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为何难以达标呢,究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捕捉“物”的能力欠缺   学生的习作往往空洞无物、浮光掠影,缺了“发现的眼睛”。只有增强状物的观察力,捕捉“物”的外形,才能进而挖掘“物”内在的“神”。我们学过张抗抗的代表作《窗前的树》一文,作者对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的挺拔?c骄傲。还有像茅盾的《白杨礼赞》里头写道:“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如果不是这两位作家对笔下“物”抓住其某种突出的特征,掌握好状物的切入点,加上敏锐入微的观察、体验、玩味,怎会妙笔生花,又怎么能够在状物中获得生活的启示:做人应像洋槐或白杨那样保持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匹配“志”的能力薄弱   匹配“志”的能力薄弱主要表现为所托之”物“与“志”不恰当、不统一,牵强附会。台湾作家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强烈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作者匹配“志”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的学生A写的是“三叶草”这个象征幸福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