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文化时代下艺术文本结构的审美化生存.docVIP

论视觉文化时代下艺术文本结构的审美化生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视觉文化时代下艺术文本结构的审美化生存.doc

论视觉文化时代下艺术文本结构的审美化 生存 [ ]本文从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转向出发,结合 中国画论与西方哲学等文艺理论,以艺术家朱书贤、常陵的 艺术作品为具体切入点,讨论当今艺术文本结构的审美化生 存,可以为之的路径与方式。 [关键词]视觉文化时代;艺术文本叙事结构;审美化生 存 [DOI]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13. 130 1从图到图,一眼万年: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转向 鼓乐喧天的祭神仪式、严阵以待的狩猎场面……在我们 向那些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遗存面壁凝视时,它们凸显出的 不仅仅有筚路蓝缕的人类活动轨迹,还有人类记录自然、控 制自然的愿望和能力。“制图和读图是人类走出愚昧,从一 般动物中离析出来的最伟大的一步’’王海龙.视觉人类学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4.,图其形绘其影的“叙 事”行为已然定化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伴随着大浪淘沙 般升腾跌宕的自然抉择,人类终于以蹒跚向前的脚步迈入了 这个新世代。拜经济发展与科技发达所赐,当下新技术的不 断引入和传媒的日益扩张,营造出了视觉机制的高位主宰和 视觉文化的广泛渗透的氛围。 当持续了四个多世纪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20世纪不 情愿地被附加上“L ? H ? 0 ? 0 ? Q”的标签;当梦露的迷人 肖像以变色龙的方式重复出现,我们仿佛已经嗅到了视觉文 化沉浸于叙事格局之中的整合之味。从图到图,一眼万年, 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这一次又垂青于人类,不同的是, 人类此在的界域已经裂变为视觉文化的竞技场一一以文字 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正逐渐为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形 态所取代,人们对于文本的主体认知方式继而由精读转向略 读、由凝神关照转向眼球效应,图像在一步步滑向话语的附 庸和感官的刺激物。 2诗意栖居地之上的审美化生存 凡是诗性尚未泯灭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地沉沦于世界的 蝇营狗苟,都不会深陷在日常奔走和忙碌中而对存在的呼唤 听而不闻,都不会一生低头于足下的小利而不仰望天空。章 国锋,王逢振.20世纪欧美文论名着博览[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9. 海德格尔 在如此一个图像增殖与侵蚀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 化的规划一直便致力于尝试以种种障碍和未知形象将空间 填满……它总是充满着未被承认的障碍,这些障碍从来不允 许我们实际上“看到”存在于我们的期待之外的东西。”罗 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3.在海氏那里,“诗意地栖居”具有一种遮蔽的力 的确,在当今大众经验重构、审美范式转换的情境之下, 如何使审美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达到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如何使艺术文本叙事结构在日常体验与美学意义、审美愉悦 与价值提升之间,制衡图像沦落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 之轻,以实现诗意栖居地上的审美化生存,成为当下艺术的 职责与业绩所在。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置身于其中 的艺术家们即时调整文本叙事结构的转向步伐,平视之眼的 朱书贤“以平视感的姿态开启感官之门”,深情冷眼的常陵 开始了 “一花一世界的诗意撩拨”,他们以超文本的立体方 式吸纳慧智,在推动艺术创造的人性化表迗和审美化建构的 同时,在学术关照的层面上不断厘定本土文化的精神坐标。 3艺术文本叙事结构之——关涉与遥望:此岸与彼岸 文艺复兴以来关于艺术的朴素“镜子说”,毫不怀疑词 与物的一致性;而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以来,书写与现实的非 同一性却是所有语言固有的,没有一套言说世界的言辞能包 含世界的真。当代艺术在实施着镜城突围的行动,它不断抹 平了 “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走向“超真实”。人们 在创造着现实,也在构筑着理想世界,力求走近精神“彼 岸”。这种“超真实” / “幻象”生在此岸,活在彼岸,成 长在此岸至彼岸的路程中。在 构筑的世界里,此岸与彼 岸是现世与来世、苦海与佛国的两极。而笔者此刻所议的此 岸与彼岸,其所指不仅包括此在和彼在,亦有一种地域上(如 本土与海外、东方与西方等)越界与连接的概念。即艺术家 们既要以入世的治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在创作中关照, 又要在此岸遥望彼岸、从彼岸关涉此岸,透过秩序的网幕, 使鸿蒙之理见:李来源、林木的《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307页:石涛有“天 地氤氳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 奇”。闪闪发光。 朱书贤借助《黑雾》与《黑色种子?抽芽》文本叙事中 源自自身经验、看似稀松平常的现实情境,将此案与彼岸的 关涉与遥望,演绎为“浪漫”与“现实”之间的悬浮与依 托。“每当我察觉浪漫这东西时,感觉它的存在像是一层透 明的薄膜,悬浮于现实事物的表面,使得事物看起来时而真 实,时而虚幻,下一个瞬间,就消失不见。”摘自朱书贤《浪 漫一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