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被女性作”之的反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被女性作”之的反思

词“被女性作”之的反思   摘要:词体在早期阶段,内容意识与外表形式上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文类中最为女性化的一种,特别适合于“男扮女装”。在词体发展演变的各阶段中,“双性”始终是衡量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李清照不但突破了女性词人和女性词作的传统,而且其作品开始呈现出男性词作所具有的双性之美。   关键词:词;“被女性作”;双性;女性词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104―0095-06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10YJCZH221)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传统吟诵与当前语文教育(NKZXYY111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静(1976-),女,河南鄢陵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词,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从“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开始,就与女性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对此已有所关注,如“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人禀阴阳之气以生,性情中所寓之气,有时感发,每不可遏。有词曲一途分泄之,则使清纯之气,长留存于诗古文”、“填词长调,不下于诗之歌行。长篇歌行,犹可使气,长调使气,便非本色。高手当以情致见佳。盖歌行如骏马蓦坡,可以一往称快。长调如娇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徙倚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学人钱锺书先生也曾指出“词比诗‘稍近乎情’,更宜于‘簸弄风月’……而宋代同一作家的诗和词常常取材于截然不同的生活,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心灵,仿佛出于两个人或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的手笔”;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更是结合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提出词是一种“特别女性化的文类”。近年来随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性别意识的逐渐深入,在《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性别审视》等著述中均对词体之特别具有女性特质的问题有所涉及。但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留有空白。比如,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将男性词作误植入女性名下的词例吗?当男性词作被后人误读为女性作品,这一现象说明词之为体的美感特质究竟何在?不同性别作家创作出的词作是否同样会具有双性的色彩?   本文拟对这些问题逐一做出探讨。   一、词“被女性作”   词,按其作者的性别身份自然可分为男性之作与女性之作。据有关学者考证,文学史上确曾出现过将男性词作误植入女性名下的“男扮女装”现象。试看下列两首误人朱淑真名下的词例: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酹江月   爱君嘉秀,对云庵亲植,琅矸丛簇。结翠筠梢津润腻,叶叶竿竿柔绿。渐胤儿孙,还生过母,根出蟠蛟曲。潇潇风夜,月明光透筛玉。雅称野客幽怀,闲窗相伴,自有清风足。终不凋零材异众,岂似寻常花木。傲雪欺霜,虚心直节,妙理皆非俗。天然孤淡,日增物外清福。   《生查子》词本为北宋欧阳修所作(唐圭璋先生的《朱淑真(生查子?元夕)词辨讹》一文辨之甚详),明人杨慎不但误将其归至南宋朱淑真名下,且据自己的误记下了判词:“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可见,即使是一首佳作,因作者的性别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评价。而今人继续沿用数百年的郢书燕说得出的结论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是朱淑真恋爱生活中血泪凝聚成的艺术珍品……表达了朱淑真率真坦荡的人格”;“朱淑真则表现得更为率真和大胆……这是发生在两个元宵夜的两种不同的情景……第二个花灯依旧的元夜,作者孤人独行,寻找着去年的那份温馨,然而情人不见,只有相思的苦泪诉说着内心爱的酸楚”。同一首欧阳修的词,在“被女性作”之后,古之士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出发,对作者的道德品格提出了质疑;今之学者则从女性觉醒的视角切入,对作者发出了同情和颂扬。在古今不同的文化批评背景下,评论者对此词“作者”的褒贬不同,然所据一也。这些不啻霄壤的评判均为无根之木,因为它们都是带着性别对立的有色眼镜去解读作品,这种解读在作者的真实性别大白于天下后显得近乎荒诞。性别研究的前提是必须对伪作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它可能导致人们对作家作品产生错误的认识,更有可能影响到研究中最基本的鉴别和判断。   《酹江月》词本为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士谭处端所作,后人因对《诗渊》体例的错误理解,在将其从《诗渊》中辑佚出时也误在朱淑真名下。之后不少学者就此首“被朱淑真作”的词展开了性别研究:“正为淑真爱竹的心声及其人格的比喻”、是朱淑真暮年寄居尼庵的“明证”、“诗人还能寓闲远之情于物……在《酹江月?咏竹》中对这一特色表达得更为集中突出”。当学者们从一首男性词作中解读出“女性特色”,并借此判定其女性身份的时候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