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人物传记之“三始”论
摘要:《史记》人物传记之“三始”为《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和《伯夷列传》。这“三始”的写作并不以精彩叙事见长,但写得凝重典雅,富有意蕴和高致。由此彰显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反思质疑精神。“三始”的深层意蕴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构筑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基石;弘扬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确立了价值评判的尺度。《史记》人物传记之“三始”可谓《史记》112篇传记文的“文眼之文”。
关键词:《史记》;“三始”;史家精神;深层意蕴;成一家之言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原始察终,隐约至显,乃古代诸多有识之士著述的深切诉求。作为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史记》的写作诉求之一更是如此。《史记》人物传记主要体现在“本纪”、“世家”和“列传”这三体之中。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12篇。本纪之始为《五帝本纪》;世家之始为《吴太伯世家》;列传之始为《伯夷列传》,兹称为《史记》人物传记之“三始”。“始”,不仅是司马迁编排《史记》三体次序上的开始,而且还包含有提挈每一体主题意义、深层含义、确立主调的良苦用心。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学界整体研究这“三始”的成果微乎其微。因此,从文本分析出发,探询这“三始”的深意就显得格外有意趣。
一、写得怎样
从文学叙事层面看,《史记》人物传记之“三始”的文学特色并不鲜明。如《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常常流于粗线条的勾勒,缺少人物活动之细节性的展示,而《伯夷列传》也缺少必要的描写手段,传主形象不生动等。这样的文本效应似乎不足以彰显司马迁的才情。然而,立足史学叙事层面看,这三篇文本的肌理却互相勾连,有效地支撑起《史记》行文的根本走向,加之暗暗地与“表”之“始”《三代世表》、“书”之“始”《礼书》的事实评判和道德诉求相照应,故“三始”之中别有深意。
《五帝本纪》取材于《尚书》、《百家》、《春秋》、《国语》、《五帝德》、《帝系姓》等当时的存世文献,加之司马迁实地考察掌握的一手资料,梳理原委,整齐缺失,笔则笔,削则削,择善而缀文。主要内容是:黄帝统一各部,初创国家;颛顼和帝喾的政绩;帝尧的品德、功劳和选拔官吏及禅位的情况;帝舜经历重重磨难和考验之后登上帝位,放逐凶族,广用贤才,行厚德,远佞人,完善了国家组织。全文文学性叙事的手段比较单一,叙事的曲折性也不凸显,但条贯清晰,过渡自然,且语言典雅简洁,敦厚有力。或者说,贯通全文的文气是神圣和古雅。这神圣、古雅当然来自于五帝的功绩和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书写线条是:“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引文皆出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1959年版,下文不注)这些话的深意是:黄帝草创国家之后,虽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禹不同的帝王谱系,但皆属同姓而延续大统,自此,一个华夏统一的国家形态已经出现。
《吴太伯世家》取材于《春秋》和《国语》的成分很明显。主要内容是:吴太伯、仲雍创建吴国,以及吴称王之前的世系;寿梦称王之后的承续及季札之贤;伍子胥奔吴促成阖闾发动政变,并突出吴、楚、越三方的交错争斗;夫差不听劝谏,任用佞人,骄奢而亡国。全文也不以叙事色彩浓厚见长,但写得很干净,线条明朗而承接有序,且突出重点人物的形象。如延陵季子的形象和后期吴王阖闾、夫差的形象就格外突出。司马迁很擅长细节描写和截取事迹聚焦点来书写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他通过“季札观乐”、“解剑赠徐君”、“哀死事生复位而待”等几个重要场景的叙述,自然塑造出季札所具有的仁义、智慧、博学的君子形象。正如司马迁《吴太伯世家传赞》所云:“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同时,司马迁又善于“寓论断于叙事”中,他通过描述季札三让王位的过程,暗暗指摘了包括阖闾、其弟夫概争权夺利的不义行为。通过史实的勾画,也讥讽了吴与晋本为一家而互相争霸的恶行。全文的重点段落是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争斗的描写,通过夫差报仇不彻底、勾践深谋远虑、夫差骄奢淫逸、勾践复仇而灭吴等几个重要场面的叙述,夫差昏庸失国的形象就自然地塑造出来。《吴太伯世家》以太伯让国为始,以夫差失国为终,古今之变的轨迹鲜明,显示的要义是:礼让的重要性和华夏一体的思想。如《吴太伯世家传赞》所云:“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此要义又与《五帝本纪》的主旨思想相互联系,从而使文脉延续井然。
《伯夷列传》写得很奇特:议论成分较多,而叙事成分较少。传主虽然是伯夷,但直接叙述他行迹的文字数只占全文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的篇幅是表达司马迁的感慨和议论,从而构成司马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上好文本。本文虽取材于儒家典籍等先秦文献,注重史实和论辩的链接,但不乏跌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