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校点发正
摘要:本文针对中华书局整理本《史记》中存在的校点问题,参照《史记》的其它传本,结合有关资料,撰成札记20则,进行讨论辨正。
关键词:《史记》:校点;发正
中图分类号:I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10)01-0107-06
中华书局整理本《史记》自1959年问世以来,流传广,影响大,是目前公认最为精善的《史记》版本。近来因为参加整理本的修订工程,发现整理本的校点尚存值得商榷之处,今列出20则,参照《史记》的其它传本,结合有关资料展开讨论辨正。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正义》:《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页4,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2003年7月北京第18次印刷的点校本《史记》页数,下同)
按:“以从”当属下读,作“以从大风雨”,“从”通“纵”。《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从句式上看,“以从大风雨”和下文“以止雨”也正相对应。
中华书局本《后汉书?张衡传》“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李贤注:“《山海经》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娘,雨止,遂杀蚩尤。婉不得复上,所居不雨。’”这里的“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标点亦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正义》:《括地志》云:“平舒故城在华州华阴县西北六里。《水经注》云‘渭水又东经平舒北,城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昔秦之将亡也,江神送璧于华阴平舒道,即其处也’。”(页260)
按:《校补》:“‘送’,殿‘返’。”(页192,此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的《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的页数,下同)
今核殿本作“返”,黄善夫本、评林本亦作“送”,疑“送”是“返”字之误。其它文献的相关记载皆作“反”或“返”,如:
(1)《后汉书?郡国志一》“镐在上林菀中”李贤注引孟康曰:“长安西南有镐池。秦始皇江神反璧日:‘为吾遗镐池君’。”
(2)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又东迳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昔秦始皇之将亡也,江神素车白马,道华山下,返璧于华阴平舒道,曰:为遗镐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即江神返璧处也。”
(3)《太平御览》卷164《州郡部下?关西道?华州》:《水经》曰“渭水东经平舒城,即江神返擘于华阴平舒道,遗镐池君之处也。”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索隐》:文颖曰:“在弘农县衡山岭,今移在谷城。”颜师古云:“今桃林县南有洪滔涧水,即古之函关。”(页311)
按:耿秉本、黄善夫本、彭寅翁本、评林本、单索隐本、殿本等均作“洪滔”,皆为“洪溜”之误。
颜师古云“桃林县南有洪溜涧水”语另见诸以下文献:
(1)《史记?高祖本纪》“可急使兵守函谷关”张守节《正义》引颜师古曰:“今桃林南有洪溜涧,古函谷也。其水北流入河,西岸犹有旧关余迹”。(页364)
(2)《汉书?高帝纪》“可急使守函谷关”颜师古注:“今桃林县南有洪溜涧水,即古所谓函谷也。其水北流入河,夹河之岸尚有旧关余迹焉。谷城即新安。”
(3)《汉书?陈胜项籍传》“拥雍州之地”颜师古注:“?ノ?ド剑?今陕县东二?ナ且病:?谓函谷,今桃林县南洪溜涧是也。”
参考以上异文,“洪滔”极有可能是“洪溜”之讹,但也存在“洪滔”不误,“洪溜”皆误的可能,我们通过寻求旁证材料,否定了这一可能的存在。
北宋王得臣《麈史?辨误》:“陕州灵宝县之西有涧日‘洪溜’,自东南直注入西北,入于河,平时可涉,遇涨湍暴下,不可以舟。予预修本州岛役书,洪溜涧水手四,然不知其名之因也。比见《水经》,云‘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口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于是知洪溜,语之讹也。”
王得臣关于“洪溜”是“鸿胪”音讹的调查研究,虽然未必完全正确,但这则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北宋时期“洪溜”这一涧名依然存在。我们完全可以论定“洪滔”是“洪溜”的形讹。
《正义》:九江郡寿州也。楚考烈网二十二年,自陈徙寿春,号云郢。(页333)
按:云,黄善夫本作“之”,彭寅翁本、评林本、殿本作“云”,疑“云”是“之”字形讹。《史记?货殖列传》“郢之后徙寿春”《正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自陈徙都寿春,号之曰郢,故言‘郢之徙寿春’也。”(页3268)可为旁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