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童话的探究性教学.doc
童话的探宄性教学
【 】对童话教学的新尝试。
【关键词】童话探究真实
【 】G632【 】A【文章 编号】2095-3089 (2016) 10-0122-02
童话一向为人所爱,更为孩子所爱。不论是在情 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及主题的表 达上,它都有贴近生活、吸引孩子的优势。我想,在 童话单元的教学中,进行相关主题的探究活动,也许 可以让童话的教学多一种新的尝试。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收集了四篇童话故事,分别 是《骆驼寻宝记》《地毯下的尘土》《巨人和孩子》及 《蟋蟀在时报广场》。四篇文章,中外兼有,古今并收, 故事浅显生动,文质兼美,不论是对孩子感悟社会、 人生,还是学习它们的表达技巧,都有很好地摹本作 用。下面就这四篇文章,谈谈我在童话单元教学中相 关主题的尝试。
一、童话中的“真实”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骆驼可以寻宝,蟋蟀可以唱歌,老鼠 和猫可以成为朋友,山里有挖金子的小矮人,花园中 有和妖怪交朋友的巨人……这个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 也显而易见,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童话的妙处在 于:它让你愿意相信这个一看就假的故事。怎么做到 的呢?很简单:虚拟的童话中也有“真实”,甚至这“真 实”,也许才是它真正的生命。
这种“真实”,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童话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也会符合他(它、 她)本身的性格特点。
例如:《骆驼寻宝记》中对骆驼的形象塑造:沉默、 坚定、能吃苦耐劳;对鸭子的描写是“欢欢喜喜吵吵 闹闹挤在一起”。前者的形象定位符合生活中穿沙漠、 耐饥渴的骆驼形象;而鸭子们的吵闹、扎堆也是生活 中鸭子的本性。可见,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 凭空乱想,而是依据生活中这些人或物的本身特性,
合理想象而来。
再如,《地毯下的尘土》中,米妮放弃打扫地毯, 晚上听到星星们说“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时, “把脸转向墙”,这个动作非常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 善良的人们在自己犯错又面对不属于自己的赞扬时内 心的纠结、挣扎,很真实。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论。可见,童话中的人物是虚 拟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生活中鲜明存在的。这样的 “真实”,让整个的情节也充满了 “真实性”。
二、情节发展的“真实性”
童话中, 可以让美人鱼爱上王子,丑小鸭最 终变成天鹅,蟋蟀成名却要回去故乡,只有骆驼最终
可以寻到宝这些情节,是作者随心所欲、兴之所
可以寻到宝
这些情节,是作者随心所欲、兴之所
至随手捏造出来的吗?不,童话中,情节的推进发展 也受人物性格以及生活常理的影响。
1.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走向。
《地毯下地尘土》中,为什么米妮一定就会掀起 地毯重新打扫、最终获得十二块闪闪发亮像月亮一样 润、闪亮的金币呢?从前文情节来看,米妮在妈妈 病了、家中急需钱时,毅然出来找工作,可见其懂事、 能吃苦;在第一次到小矮人的家中,看到家中脏乱, 马上开始收拾房子,可见其勤劳、善良、能干;而那 天早上因为在一扇玻璃上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美 丽的宫殿,银色的塔”,以致来不及打扫地毯下了,也 很符合小女孩贪玩、好奇的心理__这样一贯就很懂 事、善良、勤劳、偶尔犯个小错的小女孩,知错就改, 也就在情理之中。
再如《蟋蟀在时报广场》,误入纽约的小蟋蟀切斯
特,“一唱成名”后,却选择返回故乡,也是其性格使 然。蟋蟀切斯特刚到纽约时,面对霓虹灯五颜六色的 光彩,车来车往的喧闹和人们谈话的嗡嗡声,只觉 切美丽而可怕”,反而是在看到家乡常看到的一颗星星 后,才找到熟悉的依靠。可见,它本性中就亲近乡村、 疏离城市。而切斯特在成名之后,并不快乐,他喜欢 自由自在的歌唱,不习惯在规定的时间演凑规定的节 目,觉得“荣誉虽好,却使人疲惫”,骨子中的热爱自 由、追求自我展现无遗。由此可见,切斯特的回归, 是它性格的必然选择。
2.生活的逻辑影响情节的设计发展。
《巨人和孩子》中,巨人最终幡然醒悟,欢迎孩 子来到自己的花园来玩。对比巨人之前的行为:无礼 粗暴地赶走快乐玩耍的孩子们,筑起高大的围墙,挂 出“闲人莫入,违者重罚”的告示牌。不禁感慨:童 话真好,“坏人”最后一定变好人。当然,巨人的转变 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但也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中, 赶走孩子们后,巨人的花园就笼罩在一片严冬之中, 巨人面对这样的情形,不解又充满期待,“盼望天气发 生变化”。可见,巨人自私、无知,但他对美也有向往。 正是人天性中“对美得渴望”才能让他之后发生巨大 改变。这样的期盼中,当别人的花园果香飘逸时,巨
人的花园却依然如故,直到有一天,巨人惊喜地看到 花园中,孩子们快乐地坐在树枝上,春光洋溢;只有 一个角落,孤独地站着一个哭泣的孩子,北风咆哮在 树枝间。强烈的对比,清楚地让巨人看到了无私、自 私带来的不同后果。这种直观的展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