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应力降特征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应力降特征剖析

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应力降特征剖析   摘要:在对S波观测记录位移谱进行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等校正的基础上,根据Brune圆盘震源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估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区335次ML2.0~5.3地震的应力降,分析了应力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Δσ≥10.0 MPa的高应力降地震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的东川、巧家及其以北地区和元谋、武定一带。小江断裂带北段、中段、南段Δσ≥10.0 MPa的地震所占比例分别为10.2%、10.9%和1.6%,据此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了该断裂带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合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得到的震源位置精确定位结果,分析了应力降和震源深度变化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断层深部延伸和分布情况。      关键词:应力降;中小地震;小江断裂带      中图分类号:P31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4-0498-06         0引言      小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和强震发生带,是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江断裂带呈近南北走向,全长约400 km,北起巧家,在会泽蒙姑以南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在建水西南交于红河断裂,西支达通海盆地。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以来断裂表现为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两侧地块垂直差异运动(毛玉平,韩新民,2003)。断裂带由多条次级剪切断层和张剪切断层组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地震活动强烈(毛玉平,韩新民,2003)。小江断裂带以地震频度低、强度大著称。1500年至今,小江断裂带曾发生过11次6.0~6.9级地震,3次7.0~7.9级地震,1次8.0级地震(1833年嵩明8.0级地震)。2005年小江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4级以上地震18次,仅2010年8~12月巧家就连续发生了3次4级地震。      钱晓东和秦嘉政(2008)、易桂喜等(2008)根据地震b值分析了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性;闻学泽(1993)进行了小江断裂带的破裂分段与地震潜势概率估计;钱晓东(2010)采用破裂时间法模拟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9次主震事件的前兆地震序列能量加速释放过程,并对小江断裂带未来中期6~7级强震的可能危险区进行了预测。      本文利用1999~2010年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小江断裂带及其邻区(23.5~28.5°N,102~104°E)ML≥2.0地震的数字波形记录,估算了该地区335次ML2.0~5.3地震的应力降,分析探讨了应力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强震危险性的指示意义。      1方法和资料      要想得到震源参数,必须设法区分地震记录中的震源效应、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目前一般采用Atkinson和Mereu(1992)提出的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来计算传播路径的影响(黄玉龙等,2003;刘杰等,2003),采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的Moya方法(Moya et al,2000)计算台站场地响应。本文使用苏有锦等(2006)研究得到的云南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关系Q(f)=238.0f 0.388和刘丽芳等(2007)反演的云南区域数字台站场地响应结果。      先在观测谱中扣除传播路径效应、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等因素的影响,得到震源位移谱,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对震源位移谱进行拟合,得到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Ω0和拐角频率fc,再根据Brune模型(Brune,1970,1971),利用下列表达式计算地震矩M0、震源半径r和应力降Δσ(Keileis-Borok,1959;Brune,1970)   M0=4πρv3sΩ0Rθφ,(1)   r=2.34vs2πfc,(2)   Δσ=7M016r3.(3)   式中,ρ为密度,取2.9 g/cm3;vS是S波速度,取3.5 km/s;Rθφ是辐射花样系数,由于没有每次地震的断层面解,所以对水平向的S波取震源球上的平均值为2/5。      地震研究34卷   第4期   刘丽芳等: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应力降特征分析      笔者利用S波数据进行分析,对每个记录进行波谱资料处理(刘杰等,2003;苏有锦等,2006)。按照每个地震至少被3个以上台站记录到、每个台至少有3条记录和2倍信噪比的原则,最终挑选并计算得到了335次ML≥2.0地震的应力降,其中2.0~2.9级地震171次,3.0~3.9级地震136次,4.0~4.9级地震23次,5.0~5.3级地震5次,用于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应力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应力降空间分布特征      应力降是地震瞬间错动时位错面上的应力随变形增长而下降的现象,通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