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一些理性剖析 多一些形象塑造
少一些理性剖析 多一些形象塑造
形象大于思想。一则则电视广告,正是因为一个个鲜活的明星形象才使人们记住广告的内容。一句句经典的《论语》、《庄子》,正是因为一段段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才使人们真正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可见感性的形象远比理性的思想更容易被接受。语文教学也是感性的,尤其是在学习写人、记事、明理这类文章时,我们更应该遵循“形象大于思想”这一理念,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想象塑造,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联系文内文外,积极建构文本形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解读人文内涵的深邃,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舞,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一、立足文本,借助语言文字还原文本形象
在文本未被解读之前,文本形象是静态的、平面的、凝固的、模糊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从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甚至一个标点入手,解读语言文字,建构文本形象,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逐渐使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文本形象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凝固走向鲜活、从模糊走向清晰,真正使文本形象跳出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1.读出画面,描绘文本形象。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并非是没有感觉的工具。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的确如此,每一个文本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我们可以抓住细节,从理性的文字中读出感性的画面,使文本形象从理性走向感性。
《自然之道》(人教版教材第八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教学这一段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闭上眼睛,透过“饱餐一顿”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略加思索以后,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我仿佛看到食肉鸟嘴里叼着一只幼龟,爪子上还抓着一只。”“我仿佛看到数十只食肉鸟几乎同时扑向一只小海龟,把它撕得四分五裂。”“我仿佛看到食肉鸟的嘴和爪沾满了鲜血,贪婪的目光锁定一只又一只幼龟。”“我仿佛看到小海龟在食肉鸟锋利的爪子下拼命挣扎,但无济于事,等待它的只有死亡。”“我仿佛看到两三只幼龟嬉笑着,却全然不知死亡正一步一步逼近。”此时此刻,无辜遇害、弱小无助、痛苦无比的幼龟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的心灵也被深深震撼:为了救一只幼龟的“侦察兵”,竟然使一大群幼龟命丧食肉鸟,自然之道不可违背的道理便不言而喻。
2.活动交往,展示文本形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创意,在活动中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将一段段静止的语言文字创编成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存在于学生潜意识中的文本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文本形象更清晰。
例如《搭石》(人教版教材第七册)一文,为了让学生感知相互谦让的村民形象,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提供的材料: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展现了一段两人面对面过搭石的真实情景,下面是一组学生的表演对白:
学生甲:张大爷,你先过吧!
学生乙:不,李大婶,你先过!
学生甲:你先过,你的老母亲还躺在病床上等着你做晚饭呢!
学生乙:你的孙子不也还在幼儿园等你吗?去晚了,孩子会哭的!
学生乙:好好好!今天我就先过了,下次咱俩再碰面,你一定得先过……
此时,文本中的村民形象已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离开了教室,走进了宁静美丽的小村庄,成为小村庄的一员,与那纯美的大叔、大婶是左邻右舍。
3.化“文”为“我”,代言文本形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一个角色,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进入文本形象的生命空间,直面文本形象的矛盾与痛苦,困惑与徘徊,从而解读文本形象的意志品格,目睹生命本相,倾听真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采用化“文”为我,“文我”合一的策略,让学生成为文本形象的代言人,言其所言,为其所为,思其所思,感其所感。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一文,围绕“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这句话,安排了一段移情对话:
师:请同学们换位思考,从周恩来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从租界回来以后他就一直沉默寡言,他到底在想什么?
生1:那天,我在外国租界看到了许多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而我们中国人却受尽欺侮!
生2:中国的巡警不仅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可怜的中国妇女!
生3:外国人把中国人轧死,居然不赔钱赔礼,还得意洋洋,我很气愤!
……
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