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服饰浅述
戏曲服饰浅述
戏曲服饰的设置
近代戏曲演出团体,都设置了一定规模的服饰、砌末并进行科学管理。湖南地方大戏剧种的戏班、剧团,对设置的服饰、砌末进行分箱管理,一般分为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和把子箱四箱,另外还有捡场箱或台杂箱。前三者用于装服饰。
大衣箱:以装文戏服饰为主,兼装部分乐器,某些剧种的戏班并装放旦行全副行头。文戏服饰主要有各色蟒袍、官衣、褶子、帔、开氅、裙子、宫装、八卦衣、雪衣雪帽及和尚衣、太监衣等;乐器主要是装文场小乐器,如胡琴、三弦、唢呐、笛子以及小锣、云锣等。此外还装放牙笏、素珠、扇子、桌围、椅褡、门帘、帐帘等。某些剧种的戏班另设有褶子箱或褶子盒,专放各色褶子及部分杂件。
二衣箱:以装武戏服饰为主,也兼装部分武场乐器,如大鼓、大钹等。武戏服饰主要有各色靠子、靠旗、袍子、马褂、铠、兵勇背褡、长龙套衣、打衣、水衣、犯衣、彩裤、夹衬、棉衬、打带(大带、鸾带)、护领、布袜、靴鞋以及旗、伞等。
盔头箱:内装盔帽、髯口及头上装饰。戏曲盔帽相当庞杂,各剧种称呼也不尽相同,总共有几十个名目。有些剧种分文、武两箱。武箱以装硬头盔为主,典型的有帅盔、霸盔、幞头、中军帽、紫金冠、二龙叉等;文箱以软巾帽为主,典型的有公子巾、方巾(分高、矮)、道巾、老人巾、和尚帽、太监帽以及帝巾、皇帽等。另有一些介乎文武软硬之间,如相貂、纱帽(分文、武、尖、团)、耳幞纹、罗帽(分文、武)、包巾、扎巾、凤冠、额子等。髯口有白、青、麻满,白、青、麻三,红、青一字龙,红、青、麻扎,白、青、麻吊,青一片瓦,青八字须,鼻须等。头上装饰有翎子、狐裘、蓬头、披发、打发、散发等。另外还装有各种面具,如加官脸子之类。
以上所列系多数剧种通用服饰。某些剧种自身特有的服饰也不在少数,如武陵戏的软帽便有“一十三顶半”之称,其中即有一些特有的巾帽,如算半顶的螳螂巾,一般剧种少见。祁剧和衡阳湘剧的梅条背褡,其它剧种也少见。
不少剧种的戏班服饰箱内都装有一个箱胆,大衣箱的箱胆为喜神,或称太子菩萨,剧中作婴孩道具。二衣箱的箱胆,有的剧种为草包,有的剧种为扎包(打靠子背旗用)。盔头箱的箱胆为草把子,演戏时挂在箱架上,旦角插头签用;一说为打莲花落的竹板。
服饰箱的数量,按戏班的规模而各有不同。荆河戏传统规制有服饰箱七口,即大衣箱、二衣箱各二口,盔头箱三口。有的剧种则有大衣箱、二衣箱各三口,盔头箱四口。服饰箱的数量标志着戏班的规模,而决定服饰箱数量者常以拥有蟒靠的数量而定。一般戏班有五蟒五靠,分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武陵戏班后又增加了紫、水红、玉绿三色,增至八蟒八靠,戏班的行箱也相应增加。
民间小戏的服饰,经历了几个发展、演变过程,将在下节详述。
戏曲服饰的演变
戏曲服饰,自剧种形成始,即处于不断演变之中。这种演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服饰的增减:随着时代的发展,戏班的服饰有增有减,一方面新增添了一些服饰,另一方面又淘汰了一些服饰。且以祁剧为例。祁剧传统服饰,除盔帽、网子、靴子、罗袖和某些布质服装由本地生产以外,大都来自外地。清代,多从广州购进。清末民初,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服饰变化较大。如1920年代增加了闺门帔(原用老旦帔)、当场变(原用女蟒插翎子系狐裘表示番服)、站堂(原用马上帔)、打衣、佛帽、七星额等服饰。抗日战争时期,增加了水发和孔明用的道袍、道士巾、鹅毛扇等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凉伞、昭阳扇、箭袍、软靠、袈裟和各种绣花褶子、绣花帔、贵重头面等大量服饰。另一方面,开氅、梅条背褡、马上帔、口水围、跷子鞋等则逐渐淘汰。服饰的增添,对于丰富服饰的表现力和美化舞台起到较好的作用。
服饰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戏班不少服饰有所变革。比如不少剧种原来的软罗帽改成了硬罗帽,包巾改用了扎巾,打发改用水发,开氅为蟒袍取代,竹子烤成的四方形背旗改用京剧三角形背旗,蓬头改用水发;祁剧的活动紫金冠改成了固定的,罗口袖改为水袖。这样的变革,有得有失,所得者是美化了舞台形象,所失者是丢失了一些表演技艺。如祁剧的活动紫金冠,后壳是挖空的,扎在头上能前后活动,根据剧情可用颈力使之抬起或落下,亦可与披发配在一起,凌空抛出,表现人物各种情绪和心境,十分形象。改成固定的紫金冠后,这些表演技艺无法再体现出来。软罗帽改硬罗帽后,原来抛甩罗帽的技艺也随之丢失。所幸某些剧种在演出需要体现罗帽功的传统剧目时仍用软罗帽。
服饰的发展:各剧种在长期演化中,服饰都有所发展,其中民间小戏剧种服饰的发展是比较突出的。且以邵阳花鼓戏为例。形成初期,行头十分简陋。小丑的装扮是头上戴半截软罗帽,上穿黑色或老蓝色水衣,下穿红色彩裤,或扎口或打绑腿,腰系白水裙,脚穿草鞋。生、丑便服自备,旦服临时借用。戏班发展后,开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