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品质”
在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趋弱的当今,中国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国外市场的要求研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竞争因素。冷静清醒地认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印象,是创造“中国品质”的重要环节。
2011年,“中国品质”这个词在质量标准逐步提高,质量事件日益被关注的大环境下越来越被人所知,也成为中国质量界和中国产品对自身的一种期望。而在面对国际市场时,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中国的产品在标准更高的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经济强国的市场中想要立足,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知名度欠缺
曾在华尔街工作20余年的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潘考夫斯基则认为:一部分美国人眼中,中国产品缺少著名品牌,或者说对于中国的著名品牌缺乏认识。他举例说,世界十大品牌中,只有中国移动飞信通信名列第九,品牌价值约为573亿美元。而其他则全为美国品牌,排名第一的苹果品牌价值1532亿美元。而关于美国人对中国国内品牌价值认识的另一次调查排名方面,最值钱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品牌价值为436亿美元,其他较为知名的则为中国移动通信,百度,腾讯QQ,贵州茅台,中华香烟,五粮液,淘宝,娃哈哈,万科,新浪,美的等。品牌价值分别从3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不等。
而在另一份对于美国人知道的中国品牌调查中,只有百度和中国移动在来过中国的美国人中留下了普遍印象,未曾涉足中国的美国人则对中国的著名品牌一无所知。
另一方面,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制造”代表低价格。在美国媒体中,经常有报道谈到中国的产品价格甚至低于印度。而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到中国采购的公司认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很重要。2006年,沃尔玛从中国采购了价值90亿美元的货物,而沃尔沃百分之八十的货物采购自中国。
低质量和安全性差的产品也时常为中国品牌带来负面影响。2007年6月,中国某世界轮胎业排名前十的轮胎公司的450000条轻卡轮胎由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场车祸被召回,原因是厂房漏掉了一个重要部件,造成行驶中轮胎胎面存在脱落的可能性。这次召回使得该公司损失数千万美元,并承担了巨大的信任危机。2007年8月,全球最大玩具商MATTEL(美国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百万个中国制造的玩具,其原因为过度使用含铅漆。2008年7月,至少11个国家停止进口中国大陆的奶制品因为牛奶掺假。
中国产品欠缺创造性,2004年通用汽车状告中国汽车生产商奇瑞,指其对自己的一款微型车侵权。通用的调查显示,两款车在车身结构,外表设计,内部设计以及关键零件方面有很多相似。
而对于中国企业工人工作条件和待遇的关注,从来就是国际社会的热点。2007年,几家向包括沃尔玛,迪斯尼在内的诸多公司供货的中国工厂被指控有对工人不公平待遇,包括使用童工,超长时间工作和过低工资。2010年,富士康的18位员工试图自杀,引发20所大学对富士康做了调查报告并称其为劳动营。
希望何在?
面临诸多问题的中国品牌并不是没有希望,杰克?潘考夫斯基认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市场的产品经历了一个从“日本制造”到“中国制造”的变化。在70年代,日本的商品出口平均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他笑言,自己的第一辆汽车价格为2000美元,即是来自于日本。而80年代,68%的美国服装产品进口于香港,台湾或者韩国。1997年,美国公司从中国进口了87亿美元的服装,80亿美元的玩具,64亿美元的鞋子。
距离上世纪90年代又过去了十多年,中国产品在全世界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势头已逊于当初,但中国产品,乃至中国品牌的希望依然存在。曾经同样问题多多的日本,香港,台湾和韩国已经改变了其产品的不良印象,中国大陆也会如此。这一点,从一些中国企业的态度和努力上就能看出。
中国企业的机遇和责任
来自苏州的天准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斌认为,企业在中国品质提升过程中同时有着机遇和责任。“中国品质”的提升从长远看来,是一个必然趋势。第一是因为消费者需求的提高,第二则是因为包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在内的成本上升。品质提升的方向应该确定为:适用,优质,专业。企业在“中国品质”提升过程中有着不少可能的机遇,如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利润的提升等。而同时,企业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创新。
他认为,未来的十年是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品牌质量提升的关键十年,是产品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管理总部部长董建军表示了类似的愿景。他提出,公司的目标就是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公司。而质量和品质在其中最为关键,是否拥有全面统一的技术质量管理和强大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企业应该具有质量管理的核心文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