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权力与规训主题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仿者权力与规训主题探究

《模仿者》的权力与规训主题探究   摘 要:从权力与规训理论对《模仿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围绕权力是如何对受殖者的身份和心理进行规训和压迫,以及主人公在困境中对规训做出的顽强反抗和最终走向流离失所的过程,揭示出西方霸权对反抗力量的收编是受殖者无法改变的宿命和创伤,从而表明局部斗争不能推翻殖民权力。   关键词:《模仿者》;福柯;权力与规训   作者简介:张春林,河南商丘人,现云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2   对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印度裔英籍作家维?苏?奈保尔而言,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模仿者》作为后殖民文学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以特立尼达为原型的后殖民国家伊莎贝拉岛在英国殖民权力下所遭遇的困境――历史残缺、文化错位、身份模糊以及社会混乱无序,以及受殖者在权力规训下对独立身份的寻求和权威的挑战。因此,作为一部描写后殖民状况的纪实作品,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多数研究者从后殖民背景,身份认同和飞散视角等方面加以分析。然而针对小说中一系列殖民压迫与反抗等问题,还没有研究者从权力与规训理论来进行探。因此,本文从福柯的权力关系视角入手探析权力对受殖者的规训和压迫,从而揭示出被殖民者无法根除的殖民创伤和无奈的臣服,进而表明“局部斗争”并不能推翻殖民的权力统治。   一、规训压迫下的身份丧失   福柯认为,学校兵营,工厂,机关等社会的各个角落,规训权力就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如影随形。任何生活在规训权利制度下的人都受到权力行使者全面的监视与观察[4]95。在《模仿者》中,代表英国殖民权力的学校对受殖者的规训和压迫无处不在。辛格作为小说的叙述者,以回忆录的形式描写了一段童年时期在伊莎贝拉岛上学时的经历,作为在权力掌控下的“小白鼠”,时刻学习和接受英式文化和教育。“学校建筑也成为一个训练机构”[4]96。在回忆中,教师对学生的压迫亦是随处可见。“格兰特少校起了这个名字并发扬光大。他是个非常会取名字的人。”[1]128。格兰特少校作为英帝国权威的代表拥有命名权,命名是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属性的决定和掌握,是对附属者的规训和教化。作为权力的象征,教师则认为“身为黑人男孩,伊顿的真实角色是花园或者院子里帮忙的男孩”[2]135。这样的殖民教育,使受殖者精神麻痹,否定自己,因此“我们是天生的模仿演员”[2](133)。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学院的建筑就这样成为一个监视机构,[4]96监视者一双看不见的眼睛随时都在监视着每一个囚犯。[4]105在小说中,主人公辛格多次提到“我被标记了,我被注意着”[2]93,一种内心的恐慌和无助使其更加屈服在强大权力面前,监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观察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使被规训的人经常看见和能够被随时看见。这样在检查者与被检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权利关系,规训权力通过整理编排对象来显示自己的权势。”[4]101。受殖者成了强大宗主国谦卑恭顺的仆人。对他们而言,这个世界早已规划有致。   此外,作为受殖者之一,辛格在身份认同失败和人格独立丧失的情形下,内心虽然挣扎无助,但实际上却接受了权威所带来的规训和身份。首先,他还把自己原来带有明显印度色彩的名字拉吉特?克力帕辛格改为英国化的拉尔夫?辛格。“人的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却是界定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辛格对自己名字的否定,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自己身份和国家的文化传统。”[5]40同时,这也是一种对英殖民权力的认可和屈服。接着在其前往伦敦追寻自己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与桑德拉结为夫妇,“也许是和桑德拉结婚后的影?,我开始随波逐流,不仅仅听从她的,也听从事情的安排”[2]48。桑德拉作为地道的英国人是“贪婪,充满社会野心的。”[2]42尽管如此,她纯正的血统和语言天赋深深吸引着辛格,所谓的吸引无非是模仿的范本,桑德拉对辛格而言只是一个追寻英国身份的来源,渴望从她身上汲取更多的英国传统和身份认可。这无疑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结合,桑德拉作为英殖民帝国的象征对受殖者而言永远是无尽的勒索和压迫,就像富人永远不可能与穷人为伍一样。而“幸福的首要前提是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城市。”[2]117辛格是天生的模仿者,模仿首先是一种奴隶状态的标记,这种标记是无形的规训和压迫,并且无法改变。辛格的英国身份认同失败迫使他彻底成为一个漂泊之人。   二、无力反抗下的宿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小说中,身为传统印度人,辛格父亲的反抗是在长期沉默中爆发的。“他一瓶接着一瓶打,一直用锯齿的可口可乐瓶做武器。”[2]102。作为西方殖民的代言物,可口可乐在辛格父亲眼里等同于帝国权利的压迫与欺凌,怒不可遏的民族情绪使他丧失了理智,他排斥自己的妻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