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微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VIP

茯苓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微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茯苓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微生物学专业论文

版权声明 本论文及相关图表、数据、结果等内容,未经论文作者和导师允许,不得公开或转载。 特此申明。 55 前言 1 前 言 1.1 茯苓概述 茯苓为多孔菌科(Poliporaleae)茯苓属(Wolfiporia)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1],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种植[2]。 茯苓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在中药中的使用已经有 2 000 多年了,《神农本草经》 中,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将其作为药剂精华[3]。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性味甘、淡、平,药性中性无副作用,应用广泛, 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成为多种中成药物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常用 中药方剂中,茯苓的配伍率达到 70%[4]。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抗感染、 抗氧化、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茯苓用作药用的部分是其生长到一定阶段而形的“菌核”(sclerotium)。菌核球形、 长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其含有的淀粉状物质(茯 苓葡聚糖)和粘胶状物质,是茯苓的主要药用部分[5]。 1.1.1 茯苓的分布 茯苓生长于砂质土壤、向阳山坡的松属植物的根际,也可进行人工栽培[6]。茯苓分 布较为广泛,在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日本、东南亚、北美洲和澳大 利亚也有分布。古书记有“泰山,华山,嵩山”等处,而今有 10 多个省区出产茯苓, 比如云南的“云苓”[7]、福建的“闽苓”、河南的“商茯苓”、安徽的“安苓”。 1.1.2 茯苓形态特征 茯苓的形态主要有菌核、菌丝体、子实体[8]。无数菌丝体密集的汇聚在一起就形成 了菌核,茯苓菌丝体的细胞核有多种形式,如单核、双核、多核。茯苓可进行有性生殖 和无性生殖。子实体是茯苓的有性繁殖器官,在植物形态中茯苓的子实体生长在菌核上, 通过子实体实现传代 [9]。而茯苓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的分裂进行的。菌丝体呈白色绒 毛状,在平板中生长旺盛时菌丝向空气中延伸,产生气生菌丝,菌丝衰老时变为棕褐色。 菌丝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生长发育成菌核和子实体。茯苓菌核形状 1 茯苓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 多样,无锁状联合,有小囊状体,大小不一,通常是不规则的球状、块状、扁形、长圆 形或长椭圆形,直径能达到二三十厘米,类似土豆状,是由无数菌丝聚集而成;新鲜时 松软,风干后坚硬[10] ,其表面都有皱,皮呈红褐色,变干后成黑褐色,内部纯白,外 圈带淡粉色,最大的菌核可以有十余公斤,是真菌中最大的菌核。子实体无柄,平伏贴 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所释放的孢子在显微镜下呈棒状,担孢子 呈现圆状或椭圆状,稍屈曲,一端斜尖,平滑,无色[11]。 1.1.3 茯苓中的化学组份的研究 茯苓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和三萜系化合物(茯苓素),还含有少量的氨基酸、蛋 白质、脂肪等[10]。主要成分中,β-茯苓聚糖含量在 80%-94%之间,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差 异,是茯苓中重要的药效组分。茯苓素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茯苓聚糖的单糖组分是 D-葡萄糖,甲基化后水解得到 2 ,3 ,6-三-O-甲基-D-葡萄 糖。研究表明,其结构是 50 个 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一个 β(1-6)结合的葡 萄糖基支链和 1-2 个 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12]。 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茯苓酸(Pachymicacid )、 3β-羟基羊毛甾烷-7,9 (Ⅱ),24-三烯-21-酸、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acid )、 齐果酸(oleanolicacid )等。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对人白血病细胞系 HL-60 有 诱导分化作用,同时还具备保健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1.2 茯苓多糖的研究 1.2.1 真菌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 真菌多糖的分子构象决定其抗肿瘤作用和调节免疫的活性。其活性的优势主要体现 在 β-(1→3)糖苷键,由 β-葡萄糖组成的 β-(1→3)葡聚糖有利于卷曲成螺旋结构,具 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及抗肿瘤活性。而 α-(1→3)葡聚糖形成的是具有一种带状的单链构 象,沿着纤维轴伸展而不是呈螺旋状,生物活性很低或无[13]。 研究报道,分子量大小对真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有很大作用,通常情况下分子量较 大时其抗肿瘤活性明显,但是不同真菌的其分子量的大小对抗肿瘤作用有明显区别。如 分子量为 16 kD 的冬虫夏草多糖有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活性,而分子量为 12 kD 的冬虫夏草多糖就失去此活性。分子量大于 100 kD 且有三股螺旋的裂褶菌多糖有生物 2 前言 活性,而分子量小于 50 kD 的裂褶菌多糖既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