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玉良中西融合技法演变历程
潘玉良中西融合技法演变历程
摘 要:潘玉良是民国初年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她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近50个春秋。她“合中西于一冶”,绘画艺术在中西融合技法中不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潘玉良;中西融合;绘画
潘玉良(1895―1977),中国近代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画家之一。她于1920年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作为插班生入第十一届洋画正科班;1921年赴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24年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同年底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她的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展览会,为中国女画家第一人。
1928年潘玉良回国,先后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主任,艺苑绘画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指导,中央大学西洋画讲师、教授及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西画导师。这期间,潘玉良潜心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依然笔耕不辍,在国内及日本先后举办五次个人画展。1928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四楼举办的“潘玉良留欧回国纪念展览会”是她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女性画展个展。同时她又是中国女画家在日本办展览的第一人。她的绘画作品连续参加五届“中国美术会美术展览会”,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1936年出版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14位现代画家里,她是唯一的女画家,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
1937年潘玉良为了追求艺术再次赴法直至1977年在巴黎病逝。在法国的40年里,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并远赴希腊、比利时、美国、英国等国及台湾地区展出,获奖20余次,被授予“THORLEL”(多尔烈)―巴黎市银奖、比利时金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多项荣誉。1984年,她的4000余幅作品和遗物运回祖国,大部分收藏在安徽博物院。
潘玉良作为一个全面的艺术家,一生创作甚丰,涉足多种美术形式,包括油画、白描、彩墨、版画、雕塑等,她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准则,一生致力于中西艺术的融汇并把“合中西于一冶”的主张运用到绘画作品中。她的油画作品从早期吸收西方绘画严谨、写实的特点到后来的印象艺术,再到后来融合中国线描艺术。她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再把西方绘画因子揉进中国画里,融合中西方的经典,在学习中创新、突破,不断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
潘玉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融合的艺术探索是从白描人体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在刘海粟、徐悲鸿的指导下,潘玉良潜心研究宋、元、明、清的一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临摹了其中部分佳作,并开始尝试借鉴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来描绘人体。“因为她在素描上下了十年苦工,一九一九到一九二八年,所以回国后从一九三二年起她用墨笔勾勒裸体人像在中国纸上。”(郭有守《旅法女画家潘玉良夫人》)。潘玉良用中国的线描,结合西画中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创作出的白描《俯首背立体》(图1)《侧坐女人体》《侧坐背卧女人体》(图2)得到陈独秀的特别赏识,称为“新白描体”,并予题跋:
“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为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俯首背立体》)
“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拭目以俟之。”(《侧坐女人体》)
“余识玉良女士二十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其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侧身背卧女人体》)
潘玉良利用中国绘画线条的粗细、顿挫变化,以西方绘画基础训练中的造型技巧和透视原理,用传统白描的形式来表现西画中较常出现的人体,她的作品具有“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这几幅画在展出时,当时的《中央日报》发表专访评论:“由于陈独秀先生的评语,我们至少可以认识潘女士这种‘新白描体’的价值。张道藩先生也说:‘这一次画展内使我们最惊奇的是她的白描人物,这显然是她的一种新试作,但是我们由那些画里已经看得出她对此种作品成功的确证。’真的,在这种画里,我们见到一种中西画理的天衣无缝的融合!以东方的精神入西洋画法,结果在绘画艺术上开辟一片新园地。”潘玉良借鉴了中国的笔墨特点,以刚中见柔的精练线条、缓急得体的书法笔致来表现西画的立体感和透视感。她把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西画具有表现力的形体结构结合起来,运用中国画的线描形式、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创作的“新白描体”是对中西绘画结合的初次探索和尝试,为她日后个人风格的确立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潘玉良在上海美专师从朱屺瞻、王济远等,接受了基础绘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素描、速写和写生。在法国的里昂、巴黎先后授业于德卡、达昂?西蒙。在罗马跟随绘画大师康洛马蒂学习绘画和雕塑。这期间,潘玉良受到了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她的早期作品以写实为主,极少渗透主观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