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阮籍咏怀诗中生死之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阮籍咏怀诗中生死之思

论阮籍咏怀诗中生死之思   摘要: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对人自身的关注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阮籍也不例外。基于对生与死的基础上的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成为了阮籍《咏怀诗》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虽然死亡如影形随,但《咏怀诗》中对“生”的认识并没有流于一已之悲,而是上升到了全人类共有的生命之悲。并且,这种生命的悲哀并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泄,而是在感性的认识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关键词:咏怀诗;人的觉醒;生命悲剧;生命理性      生与死是自然界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而言,生是力量,是希望;死是威胁,是绝望,令人思之心悸惶恐又无法逃脱。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威胁着人们,压迫着人们。众所周知,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异常动荡不安的时代。汉末的党锢之祸,宦官专权,紧随其后的三国争霸,西晋代魏,大批的百姓死于战祸。在战争与祸乱面前,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那么渺小。同时,儒家的价值判断逐渐失去了权威,文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与皇权、政治中心越来越疏离,并且许多文人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朝不保夕,故而转向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寻求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   代表东汉文人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反复感慨人生如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仿佛是暂寄于世上的一粒尘埃,转瞬间即逝,根本无法与茫茫宇宙抗衡,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始终逃脱不掉死亡的宿命。人生苦短,人体生命应追求实实在在的享受,放情肆志,及时行乐。“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正如王遥先生所说:“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新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而到了建安时期,建永世之业,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便是建安文人期望的理想境界。“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虽然当时建安文人也想通过求仙来增加生命的长度,希望与天地神仙为一,曹植的诗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但最终还是在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中参透了人生,找到了生命的归宿,这使建安诗人的生命感叹于沉郁中透着超拔,激昂里又充满苍凉。而到了阮籍的时代,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士人们对自身的关注较之前代更进了一下步,对生命的体认也带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在《咏怀诗》中,阮籍极力抒写生命的美丽,抒发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如其二十七,生命的美丽是以佳人的形象展现出来的。佳人的娇美和艳丽象征着生命的华美和富丽,在“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中生命的华美达到了极致,诗人对生命的赞美也挥洒至极到。然而,时间的无情流逝,片刻之间就卷走本属于生命的一切,生命的华美与时间形成了冲突,而在这种冲突中,生命始终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类似的诗还有其三十二、三十三、六、八十一等等。生命是美丽的,活着是令人欣喜的,然而岁月的流逝是无情的,死亡将把这一切的美好席卷而去,大人先生式的与天地并生,无疑是乌托邦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阻挡岁月前进的步伐,只要是人,终有一天会从“媚少年”变成“丑老”,王子乔的长生美好在现实的时间洪流中是永远也找寻不到的。《咏怀诗》中这种对生的感悟与对死的感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生是短暂的寄居,死才是人永恒的归宿。在阮籍五十三年的生命旅途中,死亡的胁迫时时笼罩在心,那么他是否能如前代先人那样在欢饮和建功立业中获得解脱,寻找到生命的归宿呢?在有生之年,阮籍一直处于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中。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阮籍既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以始终无法超然世外。表面上放荡不羁,任情放纵,但即使是饮洒昏酣,也是客观环境使然。鲁迅先生说:“……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声名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们的原谅。”《晋书》本传变曰:“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可见,酣饮并不是解脱的方法,而是避祸的手段。那么建不世之功,立永世之名呢?在封建社会,大抵上,士人们都是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阮籍也不例外,这在他的《咏怀诗》的十八、三十九两首中可以看出。但身处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中,使他视仕途为畏途,一再辞官,以期保全性命。在《咏怀诗》中他一再咏叹“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其七十二)。“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其八)。把追求功名作为有限之补偿这条路也被阮籍自己给否定了。这样一来,既不能依靠美酒来增加生命的密度,也不能通过建功立业来增加生命的长度。在现实中,阮籍已无法找寻到生命的归宿,只得把目光投向神仙世界,乞求在那里找到生命的寄托,乞求在那里增加生命的长度。如其七十三中所描绘的奇士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