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馆舍如何搭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意栖居馆舍如何搭建?

诗意栖居馆舍如何搭建?   写这篇小文,完全是被荷兰学者任博德的《人文学的历史 ―被遗忘的科学》(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一书撩拨起来的。笔者将围绕阅读对象所关涉的三个关键词说起:人文学、历史、科学。容易理解,这个解读也正合题中之义:诗意栖居无非是关乎人类的命题;馆舍则不越历史的时段;至于如何搭建,这也就是书名昭示的 “被遗忘的科学 ”之“科学 ”了。以上算是 “破?}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要一一解答以上三个关键词,重点是在 “搭建 ”上―毕竟,这是一个关乎学科合法性的元命题。进一步说,人文学何以 “科学 ”乃是其存在的依据和理由,这也是人文学者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要将一部洋洋四十余万字的论著读完是需要一点耐性的。好在作者的写作很接地气,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我将在本书中证明从古至今的人文学者如何处理他们的材料(语言、文本、音乐、文学、戏剧和艺术),以及他们认为他们能够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我要强调,或许不必要,人文学的历史并非关于音乐、艺术或者文学的历史,而是关于音乐学、艺术理论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这种历史始于最早的人文活动在古代的诞生。”(2页)对这一辩证,笔者在《诗意的人文与人文学的失意》一文中已经有所辨析(见《读书》二○一七年第十期),这里不再赘言。在此,笔者更想强调或者说重复的是,人文(关怀)星光灿烂、诗意纷飞,而且先于寥若晨星、厚积薄发的人文学。这是一部针对 “人文学通史依旧‘曝光不足 ’”(4页)的填补之作,回到中国人文与人文学的现场,一句 “伤人乎 ”(《论语 ?乡党》)的质询充盈着满满的人文元素;同样,那句 “小子何莫学夫诗 ”(《论语 ?阳货》)的追问更是满载着一舟人文星辉。撇开孔老夫子的这一 “诗学 ”理论算不算 “人文学历史的基本元素 ”这一命题,事实却是:任博德恰恰将司马迁 “设计 ”的“一种同时关乎历史编纂学与诗学的叙事方案 ”(5页)算成了中国人文学始祖。   或许,读者不必太纠结于这样一个 “算法 ”。毕竟,对这样一本世界范围鸟瞰并试图一网打尽的百科全书式人文通史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按照年鉴派历史学家的说法,这个算法可是地地道道的长时段理论援引者了。四大文明古国尽收眼底,而且尽可能追溯到他所认为的元老鼻祖。基于这样的长度,更有 “望尽天涯路 ”的宽度,如同作者自己在 “关于方法的说明 ”的附录中交代的那样:“它们涵盖了从公元前六○○年到公元二○○○年这段时期,关涉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 /美国。”(394页)在这样一个元典与流变的梳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道世界人文史的河床。它意欲能非常立体地呈现在我面前,主要是因为它不但有源流爬梳的基本共识,还有历史高度或者说历史厚度:经典选择及其人文进程中的阐释张力一览无余。有了长时段的 “长”,加之人类视野下的 “宽”,最后是高屋建瓴的 “高”,一幅人类人文史的图像一帧帧纷至沓来、跃然纸上。   不难发现,任博德的立体呈现或者说科学建构是基于博物馆学的意识诉求而定位的。要想给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之人文和人文学来个一锤定音的定义,不知还需多少个世纪的磨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走搭建人类人文博物馆之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但有原汁原味、可铭可鉴的共识,更有 “眼见为实 ”、俱手可揽的可操作性。远的不说,以中国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对 “小子何莫学夫诗 ”的意义解答就可以明了先贤的思想智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然而,对“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则漠然处之甚至不为所动。就“人文学的历史 ”来看,老夫子的教诲不但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鸟兽草木 ”的“多识 ”既有西方博物学意义上的博采众长,也有 “很中国 ”的“眼观六路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通识人文教育。   从人文学的历史中人们还可以进一步领略到,中西方的人文发展都有着跌宕起伏甚至是回环往复的多舛历程。当然其中有很多命运共同体的通感,也有各自文化差异所据的支点。“比如,直到十八世纪后期,音乐学(也)被视为是一种数学活动,属于 ‘四艺’,以天文、几何和算术为伴。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与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之间的区隔,在近代早期甚至尚未被划分。”(2页)这不禁让笔者想到近代中国从 “四部 ”到“七科 ”之学的学术流变(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二○○四年版)。在这个不尽一致的 “通感 ”背后,进一步寻找 “支点 ”会发现,原来几千年前的庄周先生早已预见性地将未来道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加之庄老先生 “日凿一窍 ,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 ?应帝王》)的隐喻,就不难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