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说出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2.能够说出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
蕴含的嘲讽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无私的母爱,能够在生活中体会母亲的辛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导入
你们是怎样替妈妈过母亲节的?
交流各自是怎样为妈妈过母亲节的。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我们看看课文中的一家人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作者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这里讲的“特别”,是“特别隆重”的意思。可是,读完全文,就会知道,真正“特别”的,是接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这大概就是小说家埋下的伏笔吧。接着的叙述(“我们要”如何如何,“我们计划”怎样怎样),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甚至担心,这样写下去,无非是关于母亲节盛典的描述,就不是小说了。但紧接着的这一句,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我们”做好了种种“计划”以后,“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怎么?“我们”计划,“请”母亲来做事情,而且还有理由:她“经常”这样干?这是什么逻辑?但不容我们深想,叙述就这么展开了,出现了一连串出人意料的事情,这就有故事、有情节了
仔细研读课文,教师点拨思考
我们是怎样准备母亲节的a、我们全家为报答母亲成年累月的操劳,是怎样准备过母亲节的?b、带母亲游逛的计划为什么发生了变
a、我们全家为报答母亲成年累月的操劳,是怎样准备过母亲节的?
b、带母亲游逛的计划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为母亲着想吗?
c、当车上只能坐5人时,我们都找了什么理由说自己留下不合适?你觉得这些理由成立吗?
d、母亲为什么说今天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眼里含泪说明什么?
“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庆祝母亲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梳理“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情节一(5):为了过节,姐妹俩买了新帽子,理应穿戴一新的母亲,却依然戴着“那顶旧帽子”。
情节二(6~8):本来“计划”带母亲“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却突然“稍微修改了一下”,变成让父亲去试用他新买的钓竿,母亲在一旁“看着父亲钓鱼”。
情节三(9~14):“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准备上车”时,却突然决定“留下来”了这都是人们通常说的情节的“逆
这都是人们通常说的情节的“逆转”。有意思的是,每一次逆转,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而且都是为母亲着想。比如,母亲“似乎更喜欢”旧帽子,“不喜欢新的”,她戴旧帽子“非常合适”。比如,“对母亲来说,有个(钓鱼的)明确目标会更好些”,“她宁愿看着父亲钓鱼,她自己却不想钓”。比如,“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留在家里“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很高兴能让母亲避免这一场折腾”,等等。本来是违反常情常理的事,但在叙述者“我们”(父亲和儿女们)的叙述中,都变成合情合理的了。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题目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我们来琢磨文章的标题。“
我们是怎么过母亲节的”,表面上看,这是故事内容的一个陈述。
但其重心显然在“我们”上,这就隐含着一个追问:“我们是怎么对待母亲的?”而这个追问,其实是贯穿全文的,是一条明显的线索。
文章一开头就说:“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
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是为了我们
的缘故。”看来“我们”并非不懂得母爱的牺牲精神。
但当“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
品”时,却以“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为理由。
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习惯于母亲作出牺牲了。——这是不是有问题呢?文章开始出现问题正在这里:母亲、妻子不要求回报,
但作为子女、丈夫,难道就不应该有所反省吗?
难道“我们”就可以视为习惯,心安于此,不
作任何回报吗?“我们”又为母亲做了什么呢?
亲人的爱、家人的爱,必须是双向的,如果“我
们”只是利用母亲的无私的爱,来满足自己的
私心、私欲,那“我们”不就离这天然、天性
的爱越来越远了吗?
这正是文章的作者通过他的调侃,向小说
中的“我们”提出的问题。
这也是对读者的提醒。读完这篇小说,我
们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爱的?
本来是违反常情常理的事,但在叙述者“我们”(父亲和儿女们)的叙述中,都变成合情合理的了。学生会去看、去想,这就看出了荒诞,而且从“我们”的振振有词中读出了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