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事业组织公私协力行销城永续环境-南华大学机构典藏系统.PDF

非营利事业组织公私协力行销城永续环境-南华大学机构典藏系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营利事业组织公私协力行销城永续环境-南华大学机构典藏系统

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 8期) 頁 52-77,2010年 6月 非營利事業組織公私協力行銷城市永續環境 -以愛․地球博為例 黃淑芬 銘傳大學觀光學院休憇系 專任助理教授 摘 要 以非營利事業組織來公私協力行銷城市的案例,小自社區的文化展演、節慶活動、 藝文盛會與宗教祭典等,大至動見觀瞻全球矚目的運動賽事。如, 兩岸2008年的北京奧 運、2009的年高雄世運、台北聽奧等,咸以非營利目的、公益的非營利事業組織模式(第 29届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財團法 人二○○九年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籌備委員會基金會)公私協力來執行運動會展。 環顧鄰近的日本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以公私協力的方式,成功地於 185天內締造 220萬人次造訪愛‧地球世博會之佳績。同時,透過深蘊著環境與人的「自然起源」、高 齡少子化 的「生命藝術」,以及開發新能源再生技術的「地球生態共同開發」等意涵, 帶出日本的嶄新形象。且,此一協會完成任務後,財團法人地球產業文化研究所承繼愛‧ 地球博的理念與永續環境之任務。 援此,本研究以主辦愛‧地球博的2005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為對象,深究政府與 非營利組織之互動關係,藉此探討面對政府的過度負荷下,基於公私合產的概念,非營 利事業組織透過公私協力行銷城市之課題,目的在於藉由探索日本愛‧地球博之過去、 現在與未來,解析市民參與和愛‧地球世博會之規劃之關係、檢視公私協力的愛‧地球 世博會之營運管理、探索日本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與地球產業文化研究所之關 係。 筆者以文獻分析為方法,獲致如下結果:愛‧ 地球博的前世,歷經了環保與開發的 拉鋸戰,在海上之森的保全運動因緣下,讓愛‧地球博得以自然睿智為主題,藉由公私 協力為締造佳績行銷城市新形象。展覽結束後兩大會場長久手會場轉換成「愛‧地球博 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 8 期) 53 紀念公園」、瀨戶會場回歸愛知萬博原點的海上之森成為「記憶公園」,宣示愛知萬博 不因會期結束而消逝,持續地發揮愛地球的滲透行為與影響力。2007年起透過非營利事 業組織財團法人地球產業文化研究所,有組織有系統地紀念事業、成果宣傳、經驗傳遞 等,以期永續傳承愛‧地球博的精神。綜觀愛‧地球博之醞釀與發展,非營利事業組織 與政府之間歷經敵對、衝突,透過市民參與等努力邁向了補充、合作、契約的公私協力 關係。 剖析愛‧地球博的前世、今生、來世,市民參與尊重自然的哲學不曾間斷,透過公 私協力彼此不斷調整妥協中發揮了最大的願力,不僅成就愛‧地球博的今生,城市更因 傳遞愛‧地球博的哲學中承繼自然睿智再造新價值,而摸索出永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非營利事業組織、公私協力、城市行銷、愛‧地球博、愛知博覽會 54 非營利事業組織公私協力行銷城市永續環境 -以愛․地球博為例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亞洲城市在全球化的風潮中紛紛崛起。如何在掌握國際趨勢的同時,保有 區域特色,成為每個城市的目標(啟動城市創造力國際研討會,2008)。城市對外行銷 時可用有形的商品、企業行銷切入,也可藉由無形的文化資產等讓人們留下深刻的印 象,更可用非營利事業組織的角度切入行銷,來讓人們產生與城市活動的情感連結。本 研究借用紐約市行銷長約瑟夫‧派萊羅(Joseph Perello)的紐約概念(the idea of New Y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