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经络理论 佟秋芬主编.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上篇  经络学总论 经络学是 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脏象学说有着 不可分割 的关系,两者结合 ,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完整地体现 了中 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观点,成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早 在两千年前的 《黄帝 内经》中就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 ”(《灵枢 海论》 ),说 明经络能够沟通 内外,贯穿上下, 将人体 内而脏腑器官和外而 四肢百骸联系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 。同 时,经络能够运行气血、调理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维持相 对平衡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反复的临床验证 已经证 明:经络 学说贯穿到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不仅在 学术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对 中医临床各科均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针灸学中的辨证诊断、选穴论治、刺 灸方法 以及治疗 中产生的调节机体功能、镇痛和提高人体防御机 能等效应,尤其必 以经络学说为依据 。故 《灵枢 经脉 》说:“经脉 者 ,所 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说 明了经络 的重要 意义。因此对经络学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使之与临床实践相结 合,不仅是继承与发扬中医遗产的需要,而且对促进中医事业的发 展,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经络学说 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 第 2 页 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 门学说,是 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一 )经络学说 的起源 经络学说是我 国古代医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针灸治病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客观规 律,加以不断认识、总结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从出土资料记载上 看,目前经络学说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帛书》,其中 《阴阳 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两篇,是论述经脉循行和病候的 专 著 。当时不称“经脉 ”,而称 作“脉 ”,全 身脉数仅有十一条 ,与后 世十二经脉相较,缺少“手厥阴心包经 ”。据 《帛书》载,全身各脉 的 循行路线都分布在身体表面,循行区域也比较局限,很少和体 内脏 腑相联系,脉与脉之间除个别相互交叉外,没有直接联系,经脉病 候也 比较简单。《帛书》中的个别脉名如“齿脉 ”、“耳脉 ”等,体现 了 经络学说在朴素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概括的迹象。 《帛书》的发现, 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经络学说已初具雏形。 (二 )基本概念 的产生 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产生,在 《内经》之外还可 以追溯到一些 非医学著作 。经络是气血通行的道路,故气血 的概念是经络学说 的根本 。 经络主运行气血 。“气血 ”一词 ,在春秋 战 国时期不少著作 中 均有载述 。《论语 季 氏》讲到人 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是 “气血未定 ”,壮年时是“气血方 刚 ”,老年时是“气血 既衰 ”。说 明那 时已经把“气血 ”变化看成是生命 的主要特征 。《管子 水地》记载: “水者地之气血 ,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这里既提到“气血 ”,又提到 “筋脉 ”,把地 上 的水 比作 人体 内的“气 血 ”,水 当流通 ,人体 的“气 血 ”也 需要流通 ,而“筋脉 ”即是“气 血 ”流通 的道路 。《吕氏春秋 达郁 》进一步论述:“凡人三百六十五节、九窍、五脏、六腑 ,肌肤欲 其 比也 ,血脉欲其通也 ,筋骨欲其 固也 ,心志欲其和也 。”这里提到 第 3 页 了人 体 的一 些 基 本 名 词 ,“肌 肤 ”意 指 皮 肉 ,“血 ”与“脉 ”相 联 系 , “筋 ”与“骨 ”相 联 系 ,此 即 中医所 谓 之“五体 ”。关 于“精 气 ”,《管子 内业 》 中已有 论述:“精 者也 ,气之精 者也 。”从“气 ”推 论到“精 ”是对 生命现象的进一步认识 。 我 国最早 的中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