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著.pdfVIP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本书关涉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某些 “知识类型” )的内在演化形态及其与作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社 会情境 的互动关系 ,而不是仅仅对 以往人物 的思想材料作历史 的程序化处理 。这里需首先设定的 “知识论”问题是: “知识” 的发展是完全吻合于历史真实的演化序列呢?亦或是 “知识”本 身的发展有可能仅仅在一种 自足的相对封 闭语境 中言述其 自性 的意义,而与历史的真实序列相疏离? 早在本世纪初 ,梁启超 曾经从知识话语叠次更替的角度构 设出了一个近代变革的模式。他在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年 )中曾列举 出近代 中国有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的由浅 入深 的递次渐变过程 。其 中说: “第一期 ,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 渐渐发动 ,到 同治年 间借 了外 国兵来平 内乱 ,于是 曾国藩 、李 鸿章一班人 ,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 ,确是我们所不及 ,对于 第 2 页 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 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 ,是从制度上感觉不 足 。自从和 日本打 了一个败仗下来 ,国内有心人 ,真像睡梦 中 着 了一个霹雳 ,因想道 ,堂堂 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 田地 ,都为 的是政制不 良,所 以拿 ‘变法维新 ’做一面大旗 ,在社会上开 始运动 。 …第三期 ,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革命 成功将近十年 ,所希望 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 ,觉 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 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 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 仔细 品味梁启超这段话 的表述方式 ,我们注意到三次变革 的递次发生,仿佛首先是某种主观 “感觉”的产物 。换言之 ,是 某类知识群体主观视角下的修辞策略 。由此我们又须设定一个 问题 :梁启超创设的这个近代变革原型构架作为一种知识语境, 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序列吗?或者它仅仅是一个真实的知 识形构言述方式 ?统而观之 ,梁启超 的 “三阶段论 ”是 围绕三 大历史核心事件 即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依序展示 的 ,每一事件 的中心表述话语均具有两个相 当突 出的特征 : 它是首尾相续 由浅入深的线性展开过程; 这个诠释框 架具有相当强烈的排拒性 ,从而形成 了三个彼此孤立 的 “话语 丛”,每一个 “话语丛”言述的又都是异质的问题 。这种叙事逻 辑一方面是梁启超等历史当事人人为构筑 的,同时又为后来处 于非近代历史语境之中的研究者如殷海光等人所承继 。 梁启超及其追随者所构设的知识语境实际上关涉着一个社 会学的问题 ,具体而言乃是一个 “社会动员”以及相伴而生 的 “知识类 型 ”的转换 问题 。按 照卡尔 道 易治( 的 说法 ,“社会 动 员 ”是 指:“人们 所 承 担 的绝 大 多数 旧的社会、经 第 3 页 济 、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 的过程 ;人们获得新 的社会化模 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 艾森斯塔德 )进 一 步解释现代化初期 “社会动员”的三个主要特征时说: “其一, 大规模 的和多种 目标 的、专 门化 的 (非生态 的和非血缘 的)群 体和组织的兴起 ;其二 ,在社会制度 的领域 中,各种 内部市场 不断扩展和相互介入 ;其三 ,都市化 的不断发展和扩大 ,以及 大众传播媒介 的 日益普及 。 现代化 的社会动员 目标的实现无 疑是一个持续 的结构分化与变迁 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并非如梁 启超及其追述者所设想的那样 ,存在一个 明显的非此 即彼式的 线性变迁结构 ,而是一种交叠互动 的网络式演化 图景 。比如就 个人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