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态 度
王昌海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学习目标
• 能描述态度的定义与成分
• 解释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和“平衡理论”
• 概述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 知道更为有效的改变态度的宣传手段
• 说明工作满意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的概念
• 态度是对待特定的人、团体、思想、问
题或物体的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
信念与行为倾向。
• 包含三个成分:
– 情感成分: 情绪与感受:爱与恨
– 认知成分: 观念或信念:同意— 不同意
– 行为成分: 行为意向 :“我要辞职”
(相互作用)
态度的特性
• 社会性
• 针对性
• 协调性
• 稳定性
• 间接性
态度的机能
• 态度影响社会判断
– 兰波特的实验:只凭声音判断个性特征
• 态度影响忍耐力
– 兰波特的实验:耐痛忍耐力
• 工作态度与生产率
– 霍桑研究
– 复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总体态度能预测总体行为
•具体态度能预测具体行为
•态度与行为之间间隔越短,一致性越高
态度理论
平衡理论 (balance theory )
• 海德(Heider)
• 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
致的心理压力。
• 认识对象由于类似、接近、相属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称
为单元。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情感与评价。个体
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 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
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其认知系
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
• 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
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
稳状态。
态度理论
O—P—X 图式
• P,O为两个人,X为P,O 的认识客体
O O O O
+ + + - - - - +
P X P X P X P X
+ - + -
平衡结构
态度理论
O—P—X 图式
• P,O为两个人,X为P,O 的认识客体
O O O O
+ - + + - + - -
P X P X P X P X
+ - + -
不平衡结构
态度理论
O—P—X 图式
• 平衡结构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