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构建视角下“妖”的翻译探讨
郑海舰张燕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意味着在将源语的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丰 富目的语的文化构建。富有中国道教特色的“妖”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往往 被译为“demon”。本文从文化构建的角度将屮国文化屮的“妖”和西方文化屮 的“demon”进行对比,继而深入探讨这一翻译的广泛可接受性以及之间的差异,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妖;文化构建;翻译;
作者简介:郑海舰(1979-),男,讲师,山东文登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 译;
作者简介:张燕(197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收稿日期:2017-04-27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5CJJJ22)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Demon〃 under Constructing Culture
ZHENG Hai-jian ZHANG 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1ation, often involves constructing culture of source langu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hinese word 妖〃 in literature and films is often rendered as demon〃. By means of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妖 and dem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and suggests solutions.
Keyword:
demon; constructing culture; translation;
Received: 2017-04-27
Susan Beissnett和Andr^Lefevere在其合著的《文化构建 文学翻译论集》
对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丰富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与影响的 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活动,因而被称 作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都面临着协调源语和目的语、源语 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难题,需要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给作品构建-种新的环 境,使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接受,从而完成作品的传播、文 化的交流和目的语的文化构建。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地理、历史、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的差界,在翻译活动中将目的语的文化移植于目 的语中,实现文化构建并非易事。目前不少影片都会出现英文字幕,大部分影片 的翻译是忠实原文的。在涉及妖的影片中,“妖”的翻译几乎一致:《画皮2》、
《白狐》、《画壁》等几部影片都将“妖”译成“demon。” 一个例外是《画壁》 中的“石妖”被译成“stone monster。院线上映影片的官方翻译也将“妖” 译为“demon” ,如2015年上映的《钟埴伏魔:雪妖魔灵》。Jenner翻译的《西 游记》中,“妖”或“妖怪”也多译为“demon或evi spirit。第71回“行 者假名降怪狙观音现像伏妖王”标题的翻译为:Under a False Name Monkey Beats the Demon Hound Guei nyin Appears to Subdue the Dem on King”,把 妖” 译成“demon”。这种译法是否可取呢?中国文化中的“妖”和西方文化中的
demon”和“evil spirit是不是一回事呢?本文将从起源、形态、功能、生 灭角度将二者进行对比,揭示出二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探讨翻译的问题。
一、“妖”和“demon”的起源对比
中国文化中的“妖”首先是一个道教概念。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主张“内 修外炼”,即通过住观修行、去欲养气的“内修”加上炼丹服丹的“外炼”来达 到长牛、羽化飞升成为“仙”。不但人可以修炼,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动植物也 都可以修炼成仙。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一个有 关花仙的故事。(冯梦龙52-68)除了修炼以外,人或动植物可以通过吸收天 地灵气H月精华或者直接受仙人恩惠服用“仙丹”成仙。魏晋时期志怪小说《搜 神记》在第六卷《妖怪》中解释:“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 变于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