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带着幼儿“淘”生活 “玩”数学
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 束雯 212300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数字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数学信息随处可见。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页。“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页。
【关键词】:数学操作学习 数学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见,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已成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呢?笔者以幼儿数学操作学习为切入口,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了探讨。
数学源于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出色描述。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而传统的数学学习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书本教学。”殊不知,在幼儿的生活中数学现象随处可见,幼儿会时不时碰到需要运用数学思维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搭积木时,幼儿会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匹配;排队比高矮;跳绳要计数等。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观察者,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眼中的数学现象,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效性。
现象一:小班幼儿排队端饭,孩子们聚在勺篓前久久不往前走动。我走过去一看,他们正在讨论小勺应该怎样分配。周银一把抢过弟弟周博文手中的大勺,说:“你人那么小,应该要用小勺子!大勺给我用。”邱馨怡见状,说:“我比周银矮,我也用小勺子。”
现象二:午睡起床,王雨晨的鞋和隔壁大班幼儿的鞋外观是一样的。王雨晨来找我,让我帮助他区分。我告诉他:“小脚穿小鞋,你觉得和大哥哥比,谁的脚比较小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3-4岁幼儿应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在刚才的现象中,幼儿对事物间量方面的比较产生了需求和兴趣,但仍不能很好的把握。于是在接下来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取材生活,以幼儿的困惑导入“比高矮”的主题,并且向厨房借来了小勺,直接“情景再现”。幼儿按教师的要求“玩”小勺,不仅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也立竿见影。
数学知识本身很抽象,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幼儿就很难理解。而现实生活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由此可见,让幼儿在生活中“玩”数学,教师首先要从幼儿的生活中筛选教育内容,通过解决幼儿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数学。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也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数学取材于生活——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学习数学的材料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的确,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习数学的机会,其中也包括取之不尽的操作材料。而操作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梅纳新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抓住时机,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内通过“玩弄”
梅纳新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
现象一:区域活动中,这周小班益智区的主题是“排排乐”:教师提供了颜色、大小各异的玩具和铅笔,请幼儿根据操作卡上颜色和大小、高矮标志的提示,找出物体进行相应的排序操作。
现象二:下午游戏活动安排了“散步”。教师带幼儿来到大草地,邀请他们到大草地上寻“宝藏”:搜集三个同种类的物体,比如:三片落叶、三朵小花、三根树枝、三棵小草等等。随后,大家坐在大草地上围成一个圈,教师请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找到的“宝藏”,说说颜色、形状等特点,并给它们“排排队”。
玩具、铅笔、小花小草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再熟悉不过了,教师将这些物体“一物多用”,并将幼儿数学操作学习延伸至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也能“玩转数学”,从而丰富自身的数学经验。这样的数学操作学习不仅有趣,且效果事半功倍,可谓“教育无痕”。
传统教学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数学学习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一节活动课中,教师将教育目标单纯定位在“带领幼儿完成《幼儿园课程指导》操作材料”,这
文档评论(0)